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中和鎮直苴村——
鄉村賽裝節 走向大舞台(走進傳統村落)
直苴村的彝族姑娘們正在繡制衣裳。 圖為永仁縣委宣傳部提供
雲南省楚雄彝族特色服飾在北京秋季國際時裝周閃亮登場。 圖為永仁縣委宣傳部提供
在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中和鎮,有一個名叫“直苴”的古老村落。每年春節假期,這裡都會組織盛大的“賽裝節”。
“賽裝”,顧名思義,就是秀出自己的服裝。這場展示彝族服飾之美的時裝秀,傳承至今已經有1300多年的歷史。
隨著“賽裝節”日漸紅火,這個藏在深山中的小村庄大放異彩,逐漸為外人所熟知。2009年,永仁縣彝族“賽裝節”被列入雲南省第二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23年,直苴村被列入第六批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編 者
“賽裝賽到日頭落,跳腳跳到月當空……”身著艷麗彝族服飾的男女老少手拉著手,唱起山歌。衣裙飛舞,歌聲回蕩,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永仁縣中和鎮直苴村村民用自己的熱情點亮了新春佳節。
一條直苴河從南向北緩緩流過,孕育出兩岸肥沃的稻田,河兩岸的半坡上坐落著村寨,而賽裝場就位於村裡的緩坡上。遠遠望去,層層疊疊的綠樹、麥田與村庄相映成趣,顯得安靜又祥和,而賽裝活動一旦開始,這裡立馬就變得熱鬧起來。
賽出來的盛會,將多元文化交流融合
作為彝族最重要和最有特色的傳統節日之一,“賽裝節”起源於彝族從狩獵游牧向農耕定居的過渡時期。相傳,村子裡的姑娘們為了贏得自己意中人的青睞,在農閑時紡線染線、剪裁縫衣,在正月十五前后將自己打扮得漂漂亮亮,展示出自己的勤勞美麗。
作為古鹽道上的重要驛站,直苴村連接著漢族文化和彝族文化。多元文化的交流與融合,在小山村中孕育出獨特的民俗風情。
平整開闊的地段就是天然的舞台,而稍加修整的梯面山坡便是看台。“賽裝節”前后,來自四面八方的各民族群眾、天南海北的游客,都相聚在一起。為了增強觀賞性,村裡創新民間賽裝隊的表演形式,分為兒童隊、少年隊、青年男女隊等,通過不同的編排方式讓賽裝元素更加豐富。
“正月十五是村中賽裝的正日子。”村民李濟雁的老家就在賽裝場的后面,“到時候,大家都會自己准備好比賽的服裝。光是參賽者就有1000多人,觀眾更是有上萬人。”
繡出來的藝術,把日月星辰織進衣服
身著彩線織就的五彩衣褲、穿戴美麗的雞冠帽和繡花鞋,盛裝的彝族姑娘們在各種樂器的伴奏下,跳起了歡快的彝族舞蹈,衣服上的五彩紋飾在陽光下仿佛活了起來。
在李濟雁的記憶裡,賽裝場的熱鬧好像從未遠離。而與賽裝一道刻進生命裡的,是彝族人的斑斕刺繡。“村裡的姑娘個個都會挑花繡朵。”從小在直苴村長大的李濟雁“無師自通”,從最開始簡單的圍腰,到繁復成套的服裝,她都能繡得挺好。
今年61歲的永仁縣彝族刺繡協會會長李如秀也是直苴村人。在機緣巧合下,李如秀開始收藏彝繡,家裡擁有數千件藏品,堪稱一座小型彝繡博物館。“我們彝族刺繡的樣式是不可重復的。”李如秀藏品眾多,但在這些繡品中,從設計、配色到刺繡,卻沒有一件相同。“每一件繡品都帶著繡娘的情感,更寄托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獨有的文化符號。”她說。
飛針走線,繡出日月星辰﹔巧手翻舞,織就壯麗山河。風雨雷電、花鳥走獸、山川木石……天地自然之間的一切都是彝族姑娘們刺繡的靈感來源。燦爛的紅、飽滿的綠,碰撞在一起,用色大膽奔放﹔紋樣都取材於自然生活中的物件,常常混搭出粗獷而又充滿生命力的作品。“每個繡娘都是服裝設計師。”李如秀說。
創出來的產業,讓非遺元素跨界煥新
2014年,彝族服飾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從此走出深山,走向更大舞台。2023年9月,以“流光彝彩、美美與共”為主題的雲南省楚雄彝繡成衣系列發布會在意大利米蘭舉行,由楚雄彝繡飾品綴飾的時尚服裝在米蘭時裝周上閃亮登場,古老彝繡在更大舞台上,綻放出耀眼光彩。
就在2023年的第四屆長三角國際文化產業博覽會上,李濟雁和其他21位來自永仁的彝族繡娘現場哼著歌、唱著曲,穿針引線、展示刺繡絕活,成為展會上的亮麗風景。
而在日常生活中,彝繡文創也不斷出新,激發出古老技藝的新活力。走進李濟雁在永仁彝繡一條街開設的店鋪,不僅有傳統的彝族服飾、鞋子、圍腰,還有更多貼近現代人生活的產品:繡著精致圖案的彝繡筆記本,裝點著彝繡的商務包,還有各式各樣的小擺件、小飾品,叫人目不暇接。
在楚雄彝族自治州,像李如秀、李濟雁這樣的繡娘,多達5.7萬名。這背后,離不開一代又一代繡娘的努力和創新,更離不開當地黨委政府的扶持。為了擴大“賽裝節”影響力,推動彝繡的發展,楚雄彝族自治州州委、州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養繡娘,提高刺繡技能﹔組建協會,搭建發展平台。彝繡產業逐漸成為推進鄉村全面振興的重要產業。
不久前,首屆中國·楚雄時裝周啟幕。來自永仁的彝族群眾通過服飾展示《夢回千年》,再次將古老的鄉村時裝秀搬上舞台。
“‘賽裝節’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現在從鄉村走向世界舞台,楚雄彝繡未來更加可期。”李如秀自豪地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