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雲南西盟:佤族織錦織就群眾致富新圖“錦”

2023年12月31日10:52 |
小字號

冬季農閑,在雲南省西盟縣勐梭鎮班母村的農家院子裡,佤族婦女娜黑拉緊腰機,用細棍按壓經線,輕挑織孔,梭引緯線穿過織孔,拉直、梳板打緊,傳承“千年”的技藝在娜黑手間匯聚成“錦”。

“這幾年,佤族織錦很受歡迎,以前我都不知道還能拿去賣錢,織出來都是自己用,今年第一次嘗試售賣就有三千多元的收入。”娜黑說。

佤族織錦。蔣琳攝

佤族織錦。蔣琳攝

近年來,像娜黑一樣的佤族婦女,將手中的線編織成為通往幸福生活的“致富錦”。

“我們村的傳統產業是甘蔗、稻谷和茶葉,擴大增收的空間不大。要發展、想致富,就隻能找到符合自身特色的產業發展之路。”班母村駐村第一書記陳濤說。

結合村情、梳理產業現狀,陳濤發現,班母村祖祖輩輩留下的佤族織錦技藝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一方面佤族婦女從小就學織錦技藝,“技術”上不費力,也不影響其他產業發展,“時間”上不沖突﹔另一方面佤族織錦技藝已經列入國務院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有很好的品牌溢價能力,“前景”上不犯難。

“我們的特色就是民族,而佤族織錦可以說是我們特色中的亮點。因此,我們將增收的方向轉向開發佤族織錦。”明確發展佤族織錦這個增收方向后,班母村即刻著手,靶向3場國內展會,驗証佤族織錦的市場潛力。

“今年8月,駐村工作隊用駐村工作經費,帶上班母村的村組干部和部分村民,來到第七屆南博會售賣佤族織錦、西盟土特產,佤族織錦得到了國內外來賓的青睞。”陳濤說,5天售賣織錦產品共收入16000元,這讓他認識到發展佤族織錦是助力農民增收的好途徑。

佤族織錦。蔣琳攝

佤族織錦。蔣琳攝

“南博會的熱銷,印証了佤族織錦巨大的市場潛力,讓我們更加堅信我們走的路是正確的。回來以后,我們就成立了自己的合作社。”班母村黨總支副書記岩談說。

班母村成立西盟佤錦紡織農民專業合作社后,注冊佤錦商標,嘗試以合作社搭建平台,通過聯農帶農機制,發動群眾參與進來,為發展好佤族織錦完善了“硬件”、夯實了基礎。如何把市場蛋糕做大又成為把佤族織錦做成產業的關鍵所在。

“要把佤族織錦做好,不僅僅需要我們村,還需要更多的人參與進來,團結縣域更多的經營主體。”岩談說。

今年9月,班母村佤錦合作社聯合3家市場主體,在政府的支持下,攜手亮相第二十一屆中國昆明國際花展,並將參展重心從“賣”,調整為“學”,積極向企業學習、向市場趨勢學習。

“在花博會上,我們一方面向來自國內外的440余家最頂尖的花卉企業學習,學習他們一流展台設計、待人接物等優秀的企業管理經驗。另一方面向來自世界各地的花藝師學習,學習色彩搭配、了解消費者,掌握流行趨勢,改進佤族織錦產品,做出更受城市消費群體歡迎的佤族織錦產品。”岩談說。

昆明國際花展3天,4家參展主體共賣出32000元的佤族織錦產品,他們還爭取到了在昆明長水國際機場免費展示佤族織錦的寶貴機會。

“有了對市場需求的深入了解,班母村改進了織錦顏色,縫制的西裝裙在隨后10月舉行的第十五屆中國雲南普洱茶國際博覽交易會上大受好評,而在過去3個月的3場展會的11天時間裡,我們一共賣出佤族織錦產品收入70000余元,這是我們過去想都不敢想的。”岩談說。

在茶博會上亮相的西盟佤族織錦。陳濤攝

在茶博會上亮相的西盟佤族織錦。陳濤攝

從單個農戶,發展到了合作社﹔從傳統的佤裙、佤包等織錦產品,逐漸發展到了西裝裙、西裝領帶等新興產品。消費群體也從阿佤山周邊延伸到了省內外,甚至走向國際,班母佤族織錦邁出了從傳統走向現代的“第一步”。

“12月7日,我們與浙江領帶企業合作開發的佤族織錦領帶亮相‘雲南特色·冬農魅力”2023年雲南省“綠色雲品’北京展示推介活動,收到了來自北京的第一個訂單。我們一定會把佤族織錦產業發展得越來越好。”岩談說。

振奮之余,班母村群眾也深知,增收致富的探索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甚至可能會艱難曲折,但他們絕不會停止創新和嘗試,因為生活富裕、日子紅火,是西盟佤山群眾內心最熱切的期盼!(刁弘智、陳濤)

來源: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木勝玉、祝鴻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