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近年來,雲南昆明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

讓體育更好融入生活 (一線調研)

本報記者 楊文明
2023年12月14日08:31 | 來源:人民網-人民日報
小字號

市民在五華區的翠湖健身步道跑步。徐俊攝

市民在五華區的翠湖健身步道跑步。徐俊攝

呈貢區的皮劃艇成為當地全民健身的特色項目。

呈貢區的皮劃艇成為當地全民健身的特色項目。徐俊攝

學校體育活動豐富了校園生活。

學校體育活動豐富了校園生活。徐俊攝

核心閱讀

社區裡就有運動場、在家門口就能參加體育比賽、沿著健身綠道便能將滇池美景盡收眼底……近年來,雲南昆明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15分鐘健身圈”逐步建成,把“健身房”建在市民身邊﹔與此同時,種類繁多、豐富多彩的健身活動、體育賽事也為群眾健身提供更多選項,激發了人們的運動熱情。在昆明,參與體育活動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家住雲南省昆明市映華社區的杜建平,雖然年逾七旬,揮起球拍依然虎虎生風。憑借出色的球技,他當上了社區乒乓球隊的隊長。

“雖然是支業余球隊,但高手不少,其他社區的人也搶著加入。”一番挑選,五六十號隊員的球隊初見規模,每晚都聚在社區球場裡練球。球隊紅火,老杜喜笑顏開:“多虧了社區建的場地、買的球桌!”

逐步完善“15分鐘健身圈”,解決場地難題

“要有地。”“還要財力支持。”說到健身場地建設,昆明市官渡區教體局體育科科長周江和映華社區黨總支書記李達一人一句。

按當地規定,建設健身場地有補貼。但每次省裡劃指標,周江都想了又想、算了又算,“卡脖子”的問題是土地跟不上。“新小區基本都規劃了健身用地,公共空間和老舊小區可沒那麼容易。”周江介紹,老城區格局基本固定,想找一塊合適的建設用地挺難。

“首先要有大塊空地。”周江說,標准籃球場佔地600平方米,接近一畝﹔足球場更大,佔地12畝。即便有了適合的空地,受限於土地產權等因素,能談下來的不多。

球場用地難找,鋪設健身路徑也非易事。一件體育器材需要5平方米空地,一條健身路徑至少得安裝16套器材。為了保証穩定性和安全性,體育器材的固定支杆打入地下的深度要達到60—80厘米。“要是空地下面有商場和停車場,根本不能裝。”周江直言,鋪設健身路徑不容出錯,前期場地查驗必須仔細到位。

為了找地,周江總是隨身揣著卷尺,“一個點位一個點位地看。”人手不夠,就發動各社區工作人員,幫忙盤點閑置老舊廠房和各種閑置土地。

周江攥著錢找不著地,李達守著公園場地籌不到錢。

“那時候周圍沒有圍擋,這些角落裡堆滿垃圾。”指著公園裡的涼亭,李達回憶,“有時大風卷著垃圾,居民散步都繞著走。”舍不得地荒著,李達想,是不是可以建一個供居民健身的場地?衛生清理可以發動社區工作人員和志願者參與,可是場地改造的錢從哪裡來?李達帶著規劃和需求,一層一層跑、一點一點籌。

周江得知映華社區的需求后,為他們爭取到10萬元財政補貼,隨后各部門的資金也相繼到位。終於,嶄新的籃球場建起來了,有企業向社區捐贈了新的乒乓球桌。就這樣,一個可供居民休閑健身的體育公園建成了。

“早上7點到晚上10點,全是人。尤其籃球場,裝了3個籃筐還不夠用。”李達說,“下一步就是接通水電、規范管理。那時候,肯定比現在還漂亮。”

球場跑道、綠地公園,逐步建設起來的“15分鐘健身圈”,讓昆明市民有了休閑健身的好去處。近年來,昆明不斷完善全民健身公共服務體系,據統計,昆明市現有體育場地1.76萬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超過2.4平方米,行政村(社區)體育場地覆蓋率100%。

滇池綠道串起城市人文與自然風光,提供便捷服務

作為聞名遐邇的“高原明珠”,滇池一直令人向往。“以前游覽滇池時,隻能圍著周邊一圈窄窄堤壩,深一腳淺一腳地走。”官渡區城市管理局工作人員尚同偉回憶。如今,一條嶄新的健身綠道在林中蜿蜒,走在綠道上,人們對滇池美景有了更深體會。

滇池綠道工程於2021年啟動,規劃長度137公裡。走在10米寬的健身步道上,官渡區住建局工作人員陳鵬難掩興奮:“我每周都帶孩子來這裡走一走。綠道建好了,既能保護生態,又能讓大家健身觀景。”

“以前跑步,要麼山裡跑,要麼公園轉。線路難規劃不說,四周景色也比較單一。”汪明明在官渡區自然資源局執法大隊工作,也是昆明力峰跑團的一名跑友。每周末清晨,他會和團友准時相聚滇池綠道,或是跑上三五公裡,或是跑完綠道的環草海段——剛好一個半程馬拉鬆的距離。“綠道平整安全,一步一景,感覺特別棒!”汪明明感嘆,“散步、騎行、跑步、放風箏,還不到9點,綠道就能聚集一圈人。”

在這裡,跑道與騎行道分開設置,沿途還設有服務台。一條健身綠道,不僅風景令人賞心悅目,也為健身者提供了便捷的服務。

除了自己常跑的環草海段,汪明明還心心念念滇池綠道的其他路段,“跑步健身,美景也得看,我計劃跑遍滇池綠道!”

建設一條讓群眾滿意的健身綠道,前期規劃非常重要,除了生態功能、游人賞趣,還得考慮路段情況、健身空間,因地制宜設計方案。負責滇池綠道“寶象河東側路—環湖東路”段設計工作的田曼琳認為,綠道為群眾提供了更高質量和更安全的健身環境,環繞滇池的綠道,串起了城市人文與自然美景,也連接了全民健身和生態保護。

不斷滿足群眾健身需求,激發運動熱情

一根鐵柱、一塊木板,再加上坑窪不平的硬沙地,曾經就是五華區西翥街道廠口社區界牌村民小組的籃球場。即便“球落地后不一定彈到哪裡”,村裡人依然喜歡打籃球。對這個城郊社區來說,籃球場不僅是村裡最大的活動場地,也承載著人們的美好回憶。

如今,依托政府補助,界牌小組建成了標准籃球場。群眾打球體驗更好了,運動熱情更高了,尤其到了春節,村民分組比拼球技,一場場鄉村籃球賽成為十裡八鄉的好風景。

“要不是親眼所見,很難想象我們這兒的籃球氛圍有多好!”五華區教體局群眾體育科科長王文琦說。僅西翥街道,11個社區小組就建了57塊籃球場,能組織起20多支球隊。

由於公共場地少,在城郊建設籃球場不容易。在迆六社區前進小組,王光華主動為籃球場建設出工出力。如今,這塊建在半山腰的籃球場,成為王光華和鄰居最愛去的地方,沒事兒打場球,成了村民們的樂事。

除了新建籃球場,五華區還對老舊籃球場進行改造。晚飯后的時段是群眾打球高峰期,王文琦就跟有關部門協調,在球場周邊安裝太陽能路燈,群眾打球更方便了。“先解決有沒有籃球場的問題,再慢慢完善各項設施。未來,我們還要建設更高等級的籃球館,讓大伙兒下雨天也能打球。”王文琦說。

一條智能健身路徑,串聯起了官渡區關上體育館、官渡區森林公園和官渡區幼兒園。足球場、羽毛球館、游泳館、網球館……官渡區正在推動種類豐富的體育場所建設,不斷滿足轄區內不同居民健身需求。“無論是免費開放還是收費時段,6塊羽毛球場,基本都是滿的。”官渡區關上體育館館長劉柯宏說。

大力發展群眾體育賽事,吸引各方參與

太空漫步機、扭腰器、蹬力器……僅用幾個群眾最熟悉的室外健身器材,五華區華山街道辦起了一場上百人的體育比賽,街坊鄰居熱情參與。

近年來,不少社區積極舉行趣味跑、健身操等體育活動,鼓勵、引導不同年齡段的人群參與鍛煉、科學健身。“對場地的要求不高,組織形式靈活多樣,舉行休閑健身活動,重在吸引大家廣泛參與。”王文琦說。

除了休閑健身活動,如何滿足愛好者對專業競賽活動的需求?近年來,昆明市廣泛發動社會力量,借助他們在場地運營管理、賽事組織等方面的專業力量,帶動群眾體育賽事蓬勃開展。

組織一場足球比賽,兩支隊伍的主力隊員再加上替補,大約要有30人參與。去哪兒找默契的隊友?去哪兒找合適的對手?“踢球挑場地,也挑對手,最好能匹配兩支實力相當的隊伍。”昆明快樂足球聯盟負責人鄧雲濤在昆明組織業余球賽頗有名氣。十幾年來,鄧雲濤積累了400多支球隊的資源。一到周末,很多球隊都找他安排賽事。踢得多了,不少球友結下了深厚情誼。

有些運動場館收益不佳。在鄧雲濤看來,想要提高場地運營效益和利用效率,最佳方式還是辦賽,隻有聚人氣、增收益,運動場館才能良性運營,在盤活場館設施資源的同時,也為全民健身事業發展增添活力。

近年來,昆明通過不斷創新戶外健身運動形式,努力激發體育市場活力,提升居民參與的積極性。當音樂節、民族舞蹈表演、美食市集等年輕人喜聞樂見的活動形式,遇上風箏、山地自行車、釣魚等項目,碰撞出觀賞與參與、拓展與嘗試的火花。

“15分鐘健身圈”逐步建成,把“健身房”建在市民身邊﹔與此同時,種類繁多、豐富多彩的健身活動、體育賽事也為群眾健身提供更多選項,激發了人們的運動熱情。在昆明,參與體育活動成為越來越多人的生活方式。

本期統籌:唐天奕

版式設計:張丹峰

《 人民日報 》( 2023年12月14日 第 15 版)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