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棍出箱》高難險 幸有傳人二十一歲

廣西壯族自治區戲劇院青年演員王培在舞台上表演桂劇《打棍出箱》“三跌四出”“梢子正反甩”等絕活兒。受訪者供圖
右下:上台前演出前,師父趙正安幫王培勒頭。王培當時還是廣西藝術學校桂劇班學生,趙正安評價他“天生就是搞這一行的”。受訪者供圖
漆黑的舞台中央,一個木箱被一束光照亮,登場的兩個“公差”想探個究竟,手持木棍打鎖開箱,不料箱內精神失常、滿腹悲憤的范仲禹突然一躍而出,直挺挺地如僵尸般躺在箱面上。鑼鼓聲中,戲曲演員在不足1平方米的箱子裡瞬間完成“三跌四出”“箱內換衣”“后空翻入箱”“梢子正反甩”等一系列高難度動作。
在前不久舉辦的第十屆中國—東盟(南寧)戲劇周開幕式上,桂劇《打棍出箱》一折片段的演出,贏得了滿堂喝彩。廣西壯族自治區戲劇院青年演員王培是桂劇《打棍出箱》中范仲禹的表演者。這出戲對於演員的敏捷性與協調性要求極高,稍不留神便容易受傷,王培是目前廣西為數不多掌握桂劇《打棍出箱》絕活兒的傳承人。
讓王培沒想到的是,他表演的戲曲絕活兒不僅征服了台下觀眾,還走紅於網絡。近日央視網文旅、新華社等媒體的微信視頻號發布了王培的《打棍出箱》演出視頻后,引來眾多網友點贊留言,其中一條視頻推送的點贊量就突破10萬次,網友留言道:“這絕活兒放慢100遍我也沒看明白”“這得苦練多少年,才能呈現這麼完美的一幕”“含淚注視數遍,唯願華夏文化后繼有人”。
21歲已成戲曲絕活兒傳承人
《打棍出箱》是桂劇代表劇目,講述了宋代書生范仲禹攜妻兒進京趕考,被太師葛登雲陷害,被打昏后裝入木箱拋擲荒野,幸遇二公差得救,送包公處申冤的故事。該劇的“三跌四出,箱內換衣”因為“難度大、危險系數高”堪稱一絕,被譽為戲曲界難度最高的絕活兒之一。
中國傳統戲曲講究口傳心授,作為桂劇《打棍出箱》劇目的第六代傳人,今年21歲的王培已在戲曲道路上跋涉了10年。
王培出生在湖南永州的一個農村家庭,因為父親是個戲迷,他才11歲父親便請來當地的祁劇老師上門教基本功。2015年,王培小學畢業時,機緣巧合之下,報考了廣西藝術學校桂劇班。
每天早上6點起床吊嗓,吃完早餐后上午接著練“四功五法”等基本功,下午是文化課學習。雖然校園生活有些辛苦單調,但經過系統學習,他對戲曲文化的理解日益深入,對中國傳統戲曲的熱愛之情也與日俱增。
“我感覺他天生就是搞這一行的。”王培的老師、國家一級演員、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趙正安說,當時他作為廣西桂劇團派到廣西藝術學校桂劇班的唱念課老師,很快便在班上9名男生中,發現王培突出的嗓音優勢,“那會兒他還沒有變聲,嗓音很亮,有種金屬的質感,很透明”。
除了嗓音條件好,讓趙正安印象更深的是王培的刻苦和努力。練習《打棍出箱》有很多高難度的動作,容易跌跤導致身體傷痛,但小小年紀的王培從來沒有在師父面前叫苦喊痛,或是抱怨說不練了。
今年77歲的趙正安是桂劇《打棍出箱》劇目的第三代傳人,他毫無保留地將這出劇目基本的唱、念、做教授給王培外,還悉心傳授他軟氈功、甩發功、水袖功及絕技“跌箱”等。
“從藝術學校桂劇班到現在,他既是我的師父,也像爺爺一樣。”王培說,從湖南永州來到廣西南寧,從小就離開父母,獨自在外學戲的他得到趙正安無微不至的照顧。師父家做了好菜,會叫上他,除了學校的授課,師父還會額外給他加課,並且不收取任何費用。如今王培進入廣西戲劇院工作,從廣西桂劇團退休10多年的趙正安,仍義務指導王培精進唱腔,雕琢表演細節。
今年,王培在第九屆廣西戲曲青年演員比賽中榮獲一等獎。去年,他憑借《打棍出箱》獲得2022年全國地方戲精粹展演表演藝術傳承英才等榮譽。看到徒弟從初登舞台時,連戲服都拖在地上的那個小男孩,到如今成長為一身絕技的桂劇代表性青年演員,趙正安覺得“能培養出一位優秀學生,感到很欣慰”。
“師父跟我說,別人玩的時候你練,那你跟別人就不一樣了”
打棍出箱以唱、念、做、打為主,絕技多,對演員要求非常高。尤其是“三跌四出”裡的跌箱動作,演員后空翻跌入沒有包邊的木箱,木箱瞬間閉合,沒有任何保護措施,異常驚險。
今年,王培出演了桂劇《打棍出箱》10余場,這出在別人看來“危險系數高、必要時才演”的戲,他卻信心十足,登台演出至今沒有失手過。
“想要把動作做得既漂亮又安全,唯一的辦法就是練,沒有捷徑。”王培告訴中青報·中青網記者,第一次練后空翻入箱時,他也很害怕,擔心會翻歪掉出去。師哥龐勇和黃龍濤就在旁邊一直教授技巧,扶著他給他提供保護。
表演的箱子長二尺六寸,寬二尺一寸,為了保証演員的活動空間,箱子除了底部墊了一層薄薄的布墊,其他地方都是硬木頭。對於身材較瘦、身上沒什麼肉的王培來說,每次練習和表演時,身體摩擦箱沿或是表演跌箱動作磕碰到箱體時,都會很痛。他卷起褲腳,露出腿上的幾處疤痕說,“小磕碰都是不可避免的”。
表演《打棍出箱》絕活兒,要在短時間內完成3次“跌”“轉”“躍”,這些動作的銜接都要以秒計算,否則就達不到“驚”的要求,必須形成肌肉記憶,使自己做完一個動作,身體自動作出反應,跟上下個動作。
有一次正式演出時,王培后空翻入箱后,沒有馬上蹲下,他頭上高高的甩發的杆子,被落下的箱蓋狠狠砸了一下。當時他整個人在箱中懵了兩秒鐘,箱子在打棍聲中再次打開,片刻他回過神來才再次躍出。這次經歷讓他更加意識到,隻有平時刻苦練功,功夫到家才能盡可能減少失誤、避免受傷。
“師父跟我說,別人玩的時候你練,那你跟別人就不一樣了。”王培很感念他的恩師趙正安不僅教他學戲,還教他做人,並跟他講很多人生的經歷,讓他想清楚作為一名青年戲曲演員,必須得有自己的東西,想清楚自己到底該往哪條路發展。
“干咱們這一行又累,經濟回報又不高,全憑對戲曲的熱愛。”作為桂劇《打棍出箱》絕活兒的傳承人,王培覺得能將源遠流長的傳統戲曲文化傳承下去,是很驕傲的一件事。過程雖然辛苦,但每次在舞台上聽到觀眾的掌聲叫好聲,他都會覺得付出的這一切都值得。
在守正創新中傳承戲曲藝術
為了吸引更多觀眾,特別是吸引青年人走進劇場,一代代戲曲人也在傳承中不斷創新。
在桂劇《打棍出箱》中,過去的藝術家為了表現劇中人物命運的跌宕起伏,設計了“三跌四出”的精彩橋段,以塑造范仲禹這個遭受失子喪妻的打擊后,精神失常、似瘋非瘋的文人形象。王培在師父和師兄的指導下,根據自己身上的功夫,加入新的動作技巧,豐富和加強這個人物的戲劇表現力。
之前演出版本,范仲禹在“三跌四出”出箱后直直地硬摔到地面上,王培希望能更好地表現他當時出箱后昏昏沉沉、半死不活的狀態,便想到加一個540度轉,讓他在出箱后趔趄著在空中做個翻滾再摔到地上。
有了這樣的想法,要實現起來並不容易。剛開始練這個動作時,王培一直都摔不直、摔不正,凌空轉體的動作也不好看。遇到困難,他並沒有一味地苦練,而是停下來琢磨分析,嘗試尋找更好的方法。
想到幾種改進的動作組合后,王培又逐一嘗試,並拿手機在一旁錄下來對比。最后他發現,先轉身踢腿再轉,然后摔下去的呈現效果最好。確定動作后,他先是在桂劇《坐樓殺惜》中扮演宋江時嘗試使用。由於扮演宋江時,穿的是厚底鞋,會影響飛身旋轉的速度。他將穿著厚底鞋時的動作練熟后,換回薄底鞋時,表演就更加自如了。
“之前我都是私底下練的,后來排練《打棍出箱》時,我第一次在同事面前展示這個動作,他們都鼓掌叫好。”王培說,技巧都是為戲曲服務的,在符合劇情的情況下,為人物添加技巧,讓觀眾更能感受角色當時的狀態,有助於增強人物的藝術魅力。
《打棍出箱》的演出視頻走紅網絡后,共青團中央的微信公眾號發出推文《“打棍出箱”火了!“奶奶輩兒”的愛好正在走進年輕人的心》,介紹了在優秀演員精湛表演的推動下,國人刻在骨子裡的DNA被喚醒,傳統戲曲受到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與推崇。這讓王培感到既激動又興奮,“讓這麼多人看到桂劇的經典絕活兒,並喜歡上它,我覺得努力沒有白費”。
在王培的師父趙正安看來,傳統戲曲要在一代代傳承中始終保持魅力,就要堅持“守正創新”。比如在桂劇《打棍出箱》劇目中,一定要守住“三跌四出”這個精華,不能偷工減料。此外,一代代桂劇傳承人,也要不斷完善創新動作技巧和演出細節,豐富觀眾的視覺體驗,增強角色的表現力和感染力。
有一次,趙正安在百色田林演出時,看見一個瘋子在戲台邊抓自己的頭發,之后他根據生活中觀察到的這個細節,給范仲禹增加了出箱時抓住自己的頭發看一看的動作,以便更好地體現人物精神失常的狀態。他表示,傳承戲曲不僅僅是簡單地學一些唱念做打,還必須對歷史文化進行研究,對生活多一些觀察,才能深入角色的內心,更好地傳承這一古老的藝術。(記者 謝洋 實習生 周子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