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西盟佤族織錦:傳統現代有機結合 打造文化惠民品牌

2023年12月01日08:22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佤族織錦非遺傳承人李憲蘭(右)在非遺工坊內教授織錦技藝

  2021年,西盟佤族織錦技藝被列為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

  近年來,普洱市西盟佤族自治縣以傳承保護為核心、以創新賦能為關鍵,探索佤族織錦將傳統與現代有機結合,推動佤族織錦實現從“指尖技藝”到“指尖經濟”的融合發展。該縣制定了織錦產業發展實施方案,謀劃完善一個織錦工坊體系、建成一個實訓基地、改建一個體驗中心、打造一個織錦產業村、開展一系列織錦技能培訓、培育一個文化品牌、新建一個織錦車間、成立一個織錦協會、組建一個營銷平台、構建一個利益聯結機制“10個一”工程,全面推進織錦產業發展,促進佤族織錦產業由民族手工藝品向現代與傳統相結合的方向發展,為當地群眾開辟一條在家門口增收的新渠道。

  傳承

  一經一緯人間織,一絲一縷若雲霞。在西盟縣翁嘎科鎮班弄村,佤族織錦技藝傳承人娜龍收緊腰機,用細棍按壓經線,輕挑織孔,梭引緯線穿過織孔、拉直、梳板打緊,傳承千年的技藝在娜龍手間匯聚成錦。

  “我從小就喜歡織布,17歲就跟著寨子裡的老人學習織錦,剛開始隻會簡單捻線、搓線、繞線、排線,后來慢慢學習挑花、織布,一織就是33年。”娜龍說。

  娜龍是西盟縣的織錦傳承人之一,2015年被命名為縣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藝佤族織錦代表性傳承人,2022年被命名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統手藝佤族織錦代表性傳承人。她熱愛鑽研,做事認真執著,擅長織佤族筒裙、挂包。在不斷的學習實踐中,她不僅會織布,還會刺繡,並將學習到的刺繡技藝融入佤族織錦圖案設計中,使佤族織錦更富有個性和特色。

  “織錦是我們佤族的傳統文化,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丟掉,我們要傳承、傳播、弘揚民族文化,讓織錦技藝代代相傳,這也是我堅持做織錦的重要原因。”娜龍說。

  文化之根,在於傳承。娜龍在不斷的學習和實踐中掌握了織錦技藝,她用傳幫帶續寫文化傳承的責任與使命。她招收的6名學徒中,年紀大的30多歲,最小的11歲,其中2名學徒已經能獨立完成織錦各項工序,她還多次擔任佤族織錦技能培訓班指導教師。

  為了讓佤族織錦這枚承載著佤族文化的“活化石”持續釋放活力,西盟縣不斷加強對佤族織錦的挖掘、傳承和保護工作,通過加強資源挖掘、加大保護力度、做好傳承接力等方式,傳承“指尖技藝”,保留傳統文化記憶。

  目前,全縣先后舉辦各類培訓班316期,培訓群眾5385人次,培養織錦能手﹔全縣從事織錦技藝的人員3643人,實現織錦產業產值1197.8萬元。現有傳承人50人、培訓基地1個、省級非遺工坊1個、分工坊11個、新興文化企業6家。

  創新

  在西盟印象佤族織錦非遺工坊內,佤族織錦非遺傳承人李憲蘭的佤錦產品琳琅滿目,服裝、披肩、圍巾、茶席、手包、香包、挂件等佤錦產品讓人耳目一新,最引人注目的是放在桌上的吉祥如意包,在佤錦獨有的條紋色彩上融入現代時尚元素,令人贊不絕口。

  “為了讓西盟的佤族織錦在市場上活起來,我到過很多地方學習取經。這幾年,通過不斷嘗試,我們生產的佤族織錦在保留古老的佤族織錦技藝的同時,融入了更多顏色、技藝及創新理念,推出一批更符合現代審美需求的產品,從而達到提高佤族織錦的使用價值和傳播維度的效果,讓佤族織錦更被當下消費者所喜愛。”李憲蘭說。

  除了深度融入現代生活,將傳統技藝與現代時尚設計相結合,李憲蘭在織錦配色方面也進行了改良。其標志性產品“吉祥如意帶”,一改黑底紅飾的傳統風格,將更顯眼的紅色作為底色,飾以傳統的雀眼花、牛頭紋﹔純手工圍巾也在過去簡單的純色中配入白線,使其變成更具時尚感的麻色。

  今年10月,李憲蘭帶著佤族織錦文創產品參加創意雲南文化產業博覽會,其中吉祥如意包、圍巾、配飾小件套在此次博覽會的非遺文創精品展中榮獲二等獎、創意獎。

  近年來,西盟縣積極探索佤族織錦產業化和市場化開發保護的新路徑,通過培育一批西盟工匠、開辟一片穩定市場、開展一系列宣傳推介活動,深度開發非遺產品,同時推動市場拓展,延伸非遺產業鏈條,推動非遺項目與市場接軌,推動佤族織錦走向了更大的市場。

  “要讓非物質文化遺產‘活’起來,讓佤族織錦這項非遺技藝‘潮’起來,隻有做好佤族織錦延鏈補鏈強鏈,推進融合發展,才能讓這項古老的技藝更好地傳承下去,才能讓更多的群眾走上致富路。”西盟縣文化和旅游局局長蘇艷說。

  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西盟縣培育出西盟印象民族文化有限公司、西盟佤山韻民族文化傳播有限公司等市場主體,推出佤族織錦體驗式、互動式、情景式等文旅項目,形成從開發端到市場端的完備產業鏈,讓游客可以近距離體悟非遺魅力。

  2022年以來,西盟縣共接待“非遺+文旅”游客75.66萬余人次,帶動佤族織錦及其周邊產品銷售額達1450余萬元,帶動從事佤族織錦技藝群眾每年戶均增收8600余元。佤族織錦在保護傳承中實現了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佤族織錦這股“指尖力量”正持續為鄉村振興提供動能。(艾嘎)

(責編:徐前、木勝玉)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