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全力推動科技人才、成果、服務落地——
科技為鄉村振興提供有力支撐

彌勒市新哨鎮裡方村韭黃種植示范點開展無人機作業。
據不完全統計
今年通過115個在研重大科技項目的組織實施
●獲得關鍵核心技術161項
●轉化應用科技成果117個
●建立生產示范基地369個
截至今年10月
全省科技特派團、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
●服務企業2007戶
●服務村庄1840個
●引進新品種2152項
●推廣新技術2623項
“近年來,雲南省級層面累計安排1.68億元支持選派84支省級科技特派團、安排5400萬元支持選派60支省級科技特派隊、安排1.95億元支持選派6500余名科技特派員,形成集國家科技特派團、省級科技特派團、省級科技特派隊、省級科技特派員、企業科技特派員、國家科技特派員和‘三區’科技人才為一體的強大科技特派員隊伍。”在近日舉行的2023年雲南省科技助力鄉村振興現場會上,一組數據充分顯示雲南省推進科技特派員工作的力度。
“十四五”以來,雲南省以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為主要抓手,全面推進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各項工作落實落地,實現科技人才落地、科技成果落地和科技服務落地,助力農業增效、農民增收、農村發展。
建設科技人才隊伍
雲南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發展和鄉村振興離不開科技現代化和人才引領支撐。如何為科技人才在鄉村振興大舞台大展才華創造條件,成為近年來雲南省推進科技助力鄉村振興工作的重要內容。
“十四五”以來,雲南省做好頂層設計,加快推進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建設,引導全省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服務企業、服務群眾、服務基層,多項工作走在全國前列。在近半年調研研討的基礎上,雲南省在全國率先印發《雲南省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六大行動(2021—2025年)》,提出實施“‘百團萬人’創建‘百企百村百品牌’”工程工作目標,對科技支撐鄉村振興做出全面部署。2021年以來,雲南省先后印發《深入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三年行動方案》等文件,鼓勵和支持科研院所、高校組織農業科技專家、服務團隊到田間地頭推廣良種良法和先進生產技術,助推科技特派員下沉一線為產業發展提供智力支撐。
在科技特派員隊伍建設中,雲南省在積極爭取國家相關部委支持的同時,加大財政投入加快省級科技特派團、特派隊、特派員隊伍建設。科技部啟動2023年度“三區”科技人才認定工作后,雲南省開展針對性認定工作,經認定備案雲南省“三區”科技人才達2728人,認定人數、國家經費支持數額均為全國第一。針對邊境幸福村科技要素缺乏的情況,雲南省在全國創新性啟動科技特派隊選派工作,選派科技特派隊以374個沿邊行政村為重點,開展全覆蓋、常在村的科技服務。
“通過多年建設,雲南共有國家科技特派團27個、省級科技特派團84個、科技特派隊60支,累計認定科技特派員27499人、‘三區’科技人才17895人,形成了橫向到邊、縱向到底的科技特派員服務體系架構。”省科技廳廳長王學勤說。
近日,省科技廳等部門印發的《關於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人員服務基層的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選派科技特派團100個以上、科技特派隊60個以上、科技特派員10000人以上,實現科技特派員對全省脫貧村、科技特派隊對全省現代化邊境幸福村全覆蓋,培育帶動新型經營主體100個以上,科技服務落地10000個村以上,培育科技示范戶10000戶以上。
推進科技成果轉化
初冬,走進彌勒市福城街道章保社區小河邊村,3500畝連片種植的墨紅玫瑰花開正艷。田間農戶們正忙碌採摘,玫瑰花海吸引了不少游客前來。作為雲南省實施“百團萬人”創建“百企百村百品牌”工程100個科技創新村之一,小河邊村的變化讓章保社區黨總支書記楊金坤欣喜不已。“以前主要種植水稻、玉米等傳統作物,每畝產值僅1000多元。引種墨紅玫瑰后,在省農科院花卉研究所科技特派員的指導下,如今畝產值可達到2萬余元,全村230戶有210多戶種植食用玫瑰,人均可支配收入達6萬元。”楊金坤直言,小河邊村走上了一條以花為媒、科技澆灌的致富路。
鄉村振興離不開良種良法,而好的農產品品種、好的科技成果隻有進行轉化落地,才能促進發展、惠及民生。近年來,雲南省通過實施現代種業振興行動、核心技術攻關行動、科技成果轉化行動,推動一批農業科技成果落地。
在實施現代種業振興行動中,雲南省圍繞水稻、玉米、馬鈴薯、甘蔗等重點產業,組織攻克了一批生物育種關鍵核心技術,選育一批優質高產、多抗廣適、適應機械化種養、輕簡化栽培及產業融合發展需求的突破性系列新品種。一批新品種成果開展測產成效喜人:鹽津特色花生科技示范園區650畝“七彩艾田”七彩甜花生鮮果畝產達774.68公斤﹔東川馬鈴薯種薯繁育核心示范基地“開花薯1號”平均畝產2560公斤,最高畝產達3060.9公斤。
通過實施核心技術攻關行動,雲南省攻克了一批制約農業農村發展的關鍵核心技術。據不完全統計,今年通過115個在研重大科技項目的組織實施,雲南省已獲植物新品種權158項、新工藝65項、新產品282個、新建或改造生產線89條﹔獲得關鍵核心技術161項、轉化應用科技成果117個、建立生產示范基地369個。
此外,在實施科技成果轉化行動中,雲南省組織實施鄉村振興產業關鍵技術集成示范項目,轉化應用科技成果51個、建立生產示范基地113個、推廣種植面積9.58萬畝、培訓農業科技人員3.1萬人次、帶動農民增收1.8億元。
構建科技服務體系
點開微信小程序“雲嶺農科110”創新服務平台,系統優先推薦距離最近的在線專家提供畜禽概況簡介、種植養殖技術、品種養育、病虫害防治等咨詢服務,並支持文字、語音、圖片、視頻等多種形式,簡潔的操作界面讓這一新平台更加貼近全省廣大農村群眾和企業。“11月10日,雲嶺農科110正式上線,平台不僅建立起農民與專家及時、高效的溝通渠道,也加強了對全省科技特派員的跟蹤管理,為打通雲南省農業科技服務‘最后一公裡’提供有力支撐。”省科技廳農村科技處處長李明彥介紹。
近年來,雲南省進一步發揮科技特派團、特派隊、特派員、“三區”科技服務鄉村振興主體作用,強化經費保障,提高服務質量,引導廣大農業科技人員把論文寫在大地上,助力鄉村振興提質增效。
針對全省25個邊境縣(市)產業發展情況,雲南省選派的60支科技特派隊活躍在374個沿邊行政村,大力推廣良種良法,助力當地產業發展和群眾增收致富。目前,科技特派隊已在沿邊行政村開展服務超過1000人次,建設種植養殖示范基地(戶)100余個,引進示范新品種新技術200余個(項)。
農業科技人員給企業帶去的經驗和技術,讓元謀原生源農業科技有限責任公司負責人陳福生深感振奮。他說,依托專家工作站、楚雄彝族自治州科技專家服務站及科技特派員等資源,企業建立起產、學、研、用共同體,自主研發鮮食葡萄、青棗、桃李等果蔬種植17項技術專利,促進了科技成果轉化。2022年公司被認定為雲南省高新技術企業。
“截至今年10月,全省科技特派團、科技特派員、‘三區’人才服務企業2007戶、服務村庄1840個、引進新品種2152項、推廣新技術2623項、組織培訓3911期、開展培訓12.9萬余人次。”王學勤表示,在下一步工作中,雲南省將增加服務異地科技特派員經費保障力度,並充分利用信息化管理服務手段,做好特派員全流程管理,讓科技特派員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實現“‘百團萬人’創建‘百企百村百品牌’”的目標。(季征)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