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雲南西盟:解鎖讓非遺"活"起來的"N"種方式

2023年10月27日10:27 |
小字號

佤族織錦、拉木鼓、非遺竹編燈籠、甩發舞……每逢節假日,雲南省普洱市西盟縣一個個非遺展演都給游客留下深刻印象,木鼓更是以多種形式貫穿活動始終。

拉木鼓。艾嘎攝

拉木鼓。艾嘎攝

沉浸式萬人拉木鼓體驗,促進文旅融合

每逢節慶或豐收季,身著漂亮民族服飾的佤族、拉祜族、傣族,在抑揚頓挫的佤族調子中,手握牽繩拉祈福鼓,齊心協力把新制作的木鼓拉向目的地。大家一路歌,一路舞,一路歡聲笑語,現場熱鬧的氣氛吸引了眾多游客加入其中,與佤山的各族群眾一起歡度節日。

阿佤人認為隻要敲響木鼓就能祈福平安、五谷豐登,過去在每個佤族村寨都建有木鼓房,擺放木鼓。

“上次來西盟,就喜歡上了這裡。每次假期,都想再來西盟體驗各類民族文化,特別是拉木鼓,給我的感覺就是能感受到人與自然之間的連接,了解佤族的歷史,很棒!”已經多次從廣州來西盟游玩的游客關輕鬆說。

劉岩恩正在制作木鼓。李明麗攝

劉岩恩正在制作木鼓。李明麗攝

文創“解碼”非遺,讓傳承鮮活起來

木鼓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承載了佤族人民的文化歷史。劉岩恩是西盟木鼓制作非遺傳承人之一,在他家隨處可見各類帶有木鼓元素的小擺件。

交談間,平淡的木頭在他手裡一刻一鑿下,已初見小物件雛形。“我們制作的木鼓有小、中、大不同類型,制作技藝都是純手工,一個月能制作五至六個,價格幾十元到幾千元不等,一般賣到周邊國家和外省,很暢銷,一年能有一萬多元的收入。”劉岩恩說。

經典的木鼓,再搭配人們喜聞樂見的現代元素,一個個設計各異、靈動小巧的文創產品在桌上鋪陳開來。制作木鼓,又不止於木鼓,西盟非遺傳承人們從本土的傳統非遺工藝入手,又融入現代審美理念,古朴與精致碰撞,傳統與現代交融,民族與時尚牽手,既延伸非遺獨特之美,又兼具現代實用功能。

據不完全統計,西盟縣利用木鼓元素設計各類文創紀念品和伴手禮達幾十種,如鑰匙扣、手機支架、帆布包、路邊音響等均以木鼓為原型添加其他元素標志。

非遺文創是非遺在當代動態傳承保護的重要路徑,西盟縣通過對非遺文化與技藝的“再挖掘”與“再創作”,將非遺元素注入產品功能和實用性中,使非遺更貼近消費者,進行生活化、可持續化、活態發展,造血發展的良性循環,探索一條可持續發展道路。

佤族木鼓。李明麗攝

佤族木鼓。李明麗攝

非遺“舞”起來,走出傳承新路徑

在《木鼓舞》排練現場,木鼓舞非遺傳承人岩勇正在為大家講解跳《木鼓舞》的要點和技巧,在老師的聲聲教學中,孩子們的舞姿不斷趨於完美。

《木鼓舞》是佤族最具代表性的傳統舞蹈之一,是一種廣泛流傳於西盟佤族村寨中的民間舞蹈,是佤族文化最直觀生動的體現。

《木鼓舞》主要以敲擊木鼓和伴著鼓點歌舞,每個木鼓由二至四人手持木槌共同敲打,發出高低不同的音調。凡有重大節日活動,阿佤人都要敲起木鼓,跳起舞。跳舞時,男女老幼拉成一大圈,合著鼓點跳轉,舞步整齊,節奏感強。

“在創編過程中,我們不斷將傳統文化和舞蹈藝術完美結合,以大家喜愛的方式,走進群眾、貼近群眾,讓多彩的非遺項目走進群眾文化,得以更廣泛傳播。”木鼓舞非遺傳承人岩勇說。

西盟素有“木鼓之鄉”的稱號,隨著時間變化,木鼓舞也不斷加入現代元素,創新編排出一支支形式多樣,群眾喜愛的《木鼓舞》。

近年來,西盟縣把非遺的傳承保護與文旅產業發展相結合,探索出了“非遺+旅游體驗”“非遺+文創”“非遺+歌舞”的文旅融合新路子,為百姓多渠道增收的同時,也在保護、傳承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延續歷史文脈,發展文化旅游具有積極意義。(李明麗、陳龍汝男)

來源:西盟縣融媒體中心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