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昆明:"小切口"立法譜寫人鷗和諧山水情

隨著今年第一批從西伯利亞遠道而來的“白色精靈”海鷗陸續抵昆,十月的春城又拉開了一年觀鷗季的序幕,並將持續到次年三月。這場一年一度的人鷗“嬉戲盛會”是昆明人38年來的美好記憶,也成為“綠美春城”名片的重要元素。
恰逢其時,《昆明市文明觀賞紅嘴鷗規定》(以下簡稱《規定》)將於今年11月1日正式實施。昆明市人大常委會圍繞滇池治理,回應民眾呼聲,以“小切口”立法為契機,深入探索發展全過程人民民主的“昆明實踐”,助力昆明譜寫山水和諧、人鷗同樂的“生態交響曲”。
“民有所呼,我有所應”
讓立法成為全過程人民民主的生動實踐
“三十多年來,紅嘴鷗從‘客人’變成‘朋友’,現在是‘家人’。”昆明市民李秀英說。人鷗和諧是昆明市民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縮影。但近年來,頻頻出現投喂雜物、誘捕、驚嚇甚至傷害紅嘴鷗等事件,不但傷害了紅嘴鷗,更破壞了滇池水域環境,損害了城市的文明形象。
2022年,李春光等18名昆明市人大代表首次提出,應就紅嘴鷗的保護和市民游客觀鷗的相關管理工作進行立法。2023年,在昆明市第十五屆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上,李春光代表再次就制定文明觀賞紅嘴鷗規定提出建議。如何在已有的上位法基礎上,結合昆明實際,找准立法切入點?經昆明市人大常委會充分調研和反復論証研究,從文明觀鷗的“小切口”,將其列入昆明市人大常委會2023年度地方性法規立法計劃,確定為地方性法規審議類項目。
緊扣痛點難點,內容精、措施實
推進地方法治進程讓文明觀鷗有法可依
為確保務實管用,昆明市人大常委會多次組織到鷗糧生產企業、昆明市集中觀鷗點及一線相關部門、縣區進行調研,充分聽取各方意見建議,與起草部門、成員單位反復商討斟酌﹔草案聽証會聽取意見范圍涵蓋到鳥類專家、法律顧問和市民代表﹔對《規定》中新創制性設置條款兩次召開聽証會。
作為昆明市首部、全國第二例單一野生物種保護的“小切口”立法,《規定》緊扣管理中痛點難點,條文少、內容精、措施實。《規定》從倡導性和禁止性兩方面對文明觀賞紅嘴鷗的行為進行了規范,明確了尊重紅嘴鷗的自然屬性,提出應保持適當觀賞距離,文明拍攝﹔不隨意投喂紅嘴鷗,隻在陸地聚集區補充投喂符合質量標准的飼料,既保護紅嘴鷗作為野生動物的習性不被人為破壞,還避免了污染水體,保留了人鷗之間的文明和諧互動。《規定》同時明確了觀賞紅嘴鷗的三種禁止性行為,對常見的不文明行為進行了界定,倡導人們對不文明行為進行勸阻和舉報,構建人人愛鷗、人人護鷗的良好社會氛圍。
特別值得注意的是,《規定》對故意傷害紅嘴鷗且拒不改正的,依據上位法補充設定行政處罰,更具剛性和可操作性。“總體而言,《規定》立法思路清晰、短小精煉、特色明顯,具有較強的針對性、適用性、可操作性和適度超前性。”參與立法的律師代表介紹說。
擦亮“綠美春城”城市名片
昆明首部“小切口”立法意義深遠
“《規定》的立足點,是倡導和鼓勵人們形成文明觀鷗的思想自覺和行為自覺,促進人鷗和諧、風氣純良。”昆明市人大常委會有關負責人表示,《規定》的出台,不僅加強了紅嘴鷗在昆越冬期間的保護力度,推動保護管理水平不斷提升,更將對維護昆明生物多樣性和生態文明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規定》在促進文明觀鷗的同時,更旨在保護好滇池。相關研究數據顯示,鷗糧投入水體后沉底比例高達78%,投放鷗糧的水質與空白對照樣相比化學元素大量增加,臨湖投喂造成紅嘴鷗集中水域水體污染。雲南大學教授、鳥類專家王紫江說:“《規定》保護的不僅是紅嘴鷗本身,而是由此擴大到對整個野生動物的保護,尤其是引發人們對生態保護的思考。”(李湫蓮)
來源:昆明市人大常委會辦公室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