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生態“高顏值”轉化為經濟“高價值”
——雲南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系列解讀之五
經過近3年的精心培育,從前的石漠荒山——楚雄彝族自治州元謀縣元馬鎮西面山,如今已被夾竹桃、黃檀、清香木等樹木覆蓋,目之所及,滿眼青綠,國家儲備林建設成效逐步顯現。
“草木植成,國之富也”,國家儲備林建設不僅是構建國家木材安全保障體系的重要抓手,更是“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有效實踐。以元謀縣為點向全省輻射,楚雄州祿豐市、牟定縣、武定縣,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瀘水市及大理白族自治州彌渡縣等地加速國家儲備林“鋪綠”,萬畝荒山變成了密林,在干熱河谷、石漠化地區探索“添綠生金”,有效助力雲南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的提高,為全省抓好碳匯工作打下基礎。
“創新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9月21日,全省生態環境保護大會指出,這是推進生態綠色高質量發展的潛力所在。
黨的十八大以來,全省深入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深入踐行“兩山”理念,積極探索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路徑,創建國家“兩山”實踐創新基地7個。同時,蹄疾步穩推進九大高原湖泊生態產品價值核算,基本摸清了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態“家底”。今年底,將制定完成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技術規范,研究搭建九大高原湖泊流域生態產品價值核算業務化系統與信息化管理平台,為高水平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供評價依據,為建立健全全省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有力支撐。
新征程上,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要更主動思變謀變求變,找准方法和路徑,創造性推進“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
5月,隨著全球首個“碳關稅”——歐盟碳邊境調節機制落地,抓好碳匯成為具備森林生態系統碳儲量優勢的雲南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的潛力之路。推進省級碳匯試點工作,省生態環境廳、省自然資源廳、省林草局等部門相關負責人表示,將盡快展開碳匯資源調查評估,“走出去”學習借鑒先進經驗,推動碳匯工作取得突破。
全省各地紛紛表示,要在碳匯機遇上闖出新路、搶佔先機。迪慶藏族自治州政府相關負責人介紹,要以綠美迪慶建設為載體,提升生態文明建設水平,按照三年行動計劃,深入實施滇西北水源涵養與生物多樣性保護項目,持續增強迪慶碳匯蓄積水平。“我們將充分利用好區位優勢,深入挖掘碳匯資源,積極探索碳匯產品開發和交易實現機制。”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政府相關負責人說。
8月初,國家明確要從全國層面推進綠電認証全覆蓋,積極促進綠電交易、消納。這一要求成為“綠電大省”雲南做好綠電價值轉化的重大契機。“搶抓雙碳發展機遇,我們將加快‘一基地三示范一樞紐’建設,持續完善峰谷分時電價等價格機制,引導能源產業有序發展。同時,加強重點工業產品碳足跡認証研究,切實推動可再生能源綠電証書全覆蓋,做好綠電交易、綠証抵消的服務和保障,強化綠色能源對企業落戶雲南的吸引和支撐。”省發展改革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生態補償機制是“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平衡機制,是推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共贏的重要抓手。雲南省持續深化生態保護補償制度改革,加快推動流域橫向生態保護補償,成功與貴州、四川簽訂兩輪赤水河流域生態補償協議,長江流域省內補償機制實現全覆蓋。“我們將繼續完善重點生態功能區轉移支付、流域生態補償、森林生態效益、自然保護地等補償政策,在資金分配中充分體現生態環境質量和生態產品價值,激發各方積極性。”省財政廳相關負責人表示。
全面踐行多元生態產品價值實現路徑,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景邁山探索出一條“因茶致富、因茶興業”的高質量發展之路﹔“綠化禿山頭,濁水變清流,灌溉萬頃田,一花帶三產”,曲靖市羅平縣以生態修復筑牢綠水青山,以油菜花為載體促進三產融合,繪就了一幅“花鄉經濟”賦能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帶領全區做靚生態、做強工業、做優農業、做活文旅“四輪驅動”,昆明市東川區在荒山荒坡、荒灘荒溝上創造了“修復生態—生態變資源—資源化財富—財富保生態”的綠色奇跡……在富饒的雲嶺大地上,挖掘資源搶抓機遇,探索多元轉化路徑,雲南生態產品價值轉化大有可為。本報記者 王丹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