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我與候鳥的故事”

彝家人老陶:以前打鳥吃鳥 現在愛鳥護鳥

人民網記者 程浩
2023年09月23日09:18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人這一輩子,總會跟某種東西結緣。他們,與候鳥結緣。

地處哀牢山腹地的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南華縣馬街鎮植被茂密,野生動植物資源豐富,是候鳥遷徙的重要通道。每年白露為始,成千上萬隻候鳥在這裡補充完能量后,繼續翩翩南遷。

在關乎候鳥種群生存與繁衍的重要遷徙通道上,有這樣一群人,他們身份不同、職業不同,可始終不遺余力,為候鳥遷徙保駕護航。回頭看,他們把工作干著干著,“不小心”就干成了事業。

從這些故事裡,我們看到了一個為守護自然生態、維護生物多樣性而不遺余力的雲南。

從今天起,用點筆墨,講講這些人的故事。

老陶對進山人員進行登機。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老陶對進山人員進行登記。人民網記者 程浩攝

每年候鳥從馬街鎮過境,都會經過這裡的一座山。

早年間,因為每年候鳥經過這座山時,大伙會去打鳥,這座山因此有個不光彩的名字——“打雀山”。在當地,“雀”就是鳥的意思。

打雀山附近有個村子,叫中山村。61歲的陶發清就是該村人。早年間,和村裡很多人一樣,陶發清沒少打鳥。也因此,候鳥在過境馬街時,留下的有它們的歡歌更有哀鳴。

“晚上如果夜色亮,候鳥就飛得高,抬頭看,能隱約看到成千上萬隻候鳥飛過﹔如果天氣冷,夜色暗,霧氣從山頂漫下,鳥兒就飛得低。如果這時哪裡出現亮光,鳥兒便蜂擁趨向那裡。有時站在高處,幾乎能與它們‘撞個滿懷’。”陶發清科普說。

正因為這樣的特性,候鳥遷徙季,陶發清和其他村民常會在夜黑濕冷且大霧彌漫的日子,找個好位置,挖個“雀塘”,隆起幾堆篝火,或點上一盞馬燈,后面架起一張大大的網兜,拿著長長的竹竿,等著候鳥飛來。

“候鳥看到亮光,大批大批湊過來,要麼撞到網兜,要麼被竹竿擊落。大伙趕緊上前,把鳥兒裝到背簍裡背回家中。”陶發清說,不止晚上,白天,大伙也會將自制的機關挂在樹梢上,待鳥兒落腳休息時,便發動機關將鳥兒套住。

被抓的候鳥,村民們放上鹽風干后,做成一串串的鳥肉“干巴”,留著慢慢“享用”。

不止村民們打鳥吃鳥,因為捕鳥成本低、利潤高,每公斤鳥肉“干巴”據說能賣到兩三百元,很多非法盜獵者“聞著鳥味”來到打雀山。慢慢地,當地催生出職業捕鳥人,他們在山上大面積張網盜獵,大規模獵殺候鳥,打雀山因此成了候鳥們的“噩夢山”。

鳥兒漸漸變“聰明”,開始繞路“走”,這條“千年鳥道”上的鳥兒越來越少。長期“靠山吃山”的村民們望著寂靜下去的山林,開始慢慢覺醒。

這些年,當地黨委政府一方面加大打擊力度,嚴格禁止亂砍濫伐、打獵捕鳥﹔一方面對老百姓挨家挨戶做宣傳,決心扭轉村民觀念,摘掉“打雀山”帽子。

老陶在山間巡邏。受訪者供圖

老陶在山間巡邏。受訪者供圖

經過長時間耐心細致地勸導和管理的日益加強,老百姓護鳥意識不斷提升,雖然打雀山依然叫打雀山,但打雀的人早已換了“身份”。不少曾經的“打鳥人”還加入了護鳥隊。“他們熟悉地形,眼光獨到,看鳥看得准,看人更看得准。”這是當地黨委政府的考慮。

陶發清就是這時候加入到了護鳥隊。“主要職責就是保護好這片山林,不要讓人來破壞。如果發現一隻野生動物死了,或者是看到候鳥生病了,都要及時匯報。”他說。

平日裡,陶發清和同伴常在林間巡護,雖疲累,但他樂此不疲。他把自己的全部能耐和熱情都用在了腳下這片林子裡,林子之外的事,聊起來他似乎興趣不大。

隨著保護力度越來越強,加之老百姓愛鳥護鳥意識提升,近些年,每年過境打雀山的候鳥再次多起來,這座候鳥們的“噩夢山”重新成為它們的天堂。

“候鳥我叫不上名字,僅我們本地有的就很多,比如綠斑鳩,灰的、黑的都有,還有畫眉鳥……”說起山裡的鳥兒,陶發清如數家珍。

夜間,老陶在山裡巡邏。受訪者供圖

夜間,老陶在山裡巡邏。受訪者供圖

如今,陶發清已成了“老陶”,他早已適應了護鳥員這個身份,最初的那些興奮、新奇感,都轉變成一種習慣。與鳥、與其他野生動物相處,已成為他生活的一部分。

“為了給遷徙鳥類創造一個安全通暢的通道,給棲息動物營造一個安全舒適的環境,我會繼續干下去。”末了,彝家人老陶對自己護鳥員這個身份有了高層次的定義。此時,天漸漸暗下來,站在山林裡往外看,是一片黑乎乎的山的剪影。

新聞多一點:

為讓更多人關注和了解候鳥遷徙和生態保護的重要性,9月27日至29日,馬街鎮將舉辦以“護千年鳥道 探哀牢秘境”為主題的雲南南華首屆哀牢山護鳥節活動,旨在讓更多人參與到候鳥遷徙的保護中,進而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期間共有10場系列活動,含護鳥節開幕式、護鳥課堂、巡山護鳥、“我與候鳥的故事”分享、夜間觀鳥、萬人打跳阿蘇嗻狂歡、農特產品推介及物資交流、陀螺比賽、干部規劃家鄉活動、系列採風等。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