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鄉村美景中 基層治理暖意融融

雷霽
2023年09月21日10:24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一張網格,將“萬根絲”擰成“一股繩”,凝聚群防群治力量,共同守護住鄉村的安寧與幸福﹔多元共治,積累暖心事敲開“幸福門”,細致入微潤民心,讓民族團結之花在基層馥郁盛開﹔樹立新風,讓“家園美”浸潤“鄉風美”,開啟鄉風文明治理新模式,美麗彝村煥發出活力。

通過不斷增強民族地區治理能力、建設更高水平“平安楚雄”、科學統籌市域社會治理力量、全力構建向善向好的治理環境,雲南省楚雄彝族自治州推進市域治理現代化工作帶來的民生暖意,流淌在一方方鄉村美景之中。

【1】插甸鎮哪吐村。人民網-雷霽攝

插甸鎮哪吐村。人民網 雷霽攝

網格“兜牢”獲得感

兩步一盆花,十步一換景,各色盆栽綠植整齊擺放、養護良好,村民的房屋外牆上挂著具有特色的農具、草帽、草鞋作為裝飾。走在哪吐村的鄉村小徑上不禁會感到好奇:這些既彰顯村民“個性化”,又井然有序的景觀是如何打造並維持的呢?

“每家每戶門口的花草都是村民負責,自己澆水和看護。像這一棵就是之前的樹苗沒成活,村民自己來補種的。”楚雄州武定縣插甸鎮哪吐村黨總支書記、村委會主任鳳珅指著路邊的一盆樹苗介紹道。

邊走邊說,鳳珅迎頭碰上了村民李加德,兩人打過招呼寒暄了幾句。鳳珅介紹說:“李加德是村裡的黨員,自己也有些施工的手藝,村裡有項目進行時,安排他擔任質量技術監督員,有不合適的地方他會及時跟我們反映並調解。”

發揮好黨員的帶領和監督作用,激發村民自治活力,哪吐村以村民小組為基本單元探索出了“支部+理事會”的村民自治模式。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成立村民理事會,村民小組長擔任理事長。“支部來提議,村民說了算”,讓鄉村治理工作更加順暢高效、貼合實際。

與此同時,將自治力量連成網格,兜住了“平安”,也兜牢了“幸福”。插甸鎮實現了全鎮各級網格黨的組織領導全覆蓋,將風險化解在網格中、將便捷“嵌”在了網格裡。

【2】“數治插甸”可視化大屏。插甸鎮人民政府供圖

“數治插甸”可視化大屏。插甸鎮人民政府供圖

2022年8月17日傍晚,哪吐村委會值班人員接到了哪吐村民小組黨支部書記李繼能的求助電話:獨居老人李瓊芳突發疾病,需要盡快送醫檢查。

李繼能也是村裡的網格員,對於村裡的外來人員、留守兒童、孤寡老人,網格員都會定時走訪排查。發現一直關注的八旬獨居老人李瓊芳當天沒有出門,李繼能趕緊敲門查看,於是發現了老人的情況。

鳳珅聽到消息的時候,夜幕剛把村庄籠罩。來不及猶豫,他第一時間聯系了鄉鎮衛生院和駐村工作隊員趕到老人家,同時把情況向鎮黨委報告。村醫研判后,建議將老人送到縣醫院。“到縣醫院之后新的問題又出現了,老人的兒女都在外地無法及時趕回,於是村小組派出了村民張翠芳一路陪伴老人挂號、輸液、驗血。所幸老人的情況並不嚴重,在第四天上午平安出院了。”村民齊力暖心送醫,用網格的合力形成了民生的暖意。

為了更好地發揮好網格的力量,插甸鎮以鎮綜治中心為落腳點,開發了“數治插甸”掌上為民服務平台。

武定縣插甸鎮黨委書記宋春宇介紹:“在‘數治插甸’平台,群眾可以通過語音或文字的形式反映矛盾糾紛、進行網上投訴,辦理宅基地審批、臨時救助審批等事項,實現‘數據多跑路,群眾少跑腿’的服務。”

在“數治插甸”的可視化大屏上,“雪亮工程”“社會治理”等版塊清晰明了。同時,還可借助AI技術實現人員聚集、火災、危險行為預警,用智能化手段為基層社會治理增添活力。

【3】各苴村村民在打跳歡歌-其樂融融。各苴村委會供圖

各苴村村民在打跳歡歌,其樂融融。各苴村委會供圖

文明鄉風吹來幸福感

山峰高聳卻溫潤,草木郁郁蔥蔥。汽車在兩山之間緩慢行駛,不一會兒,眼前豁然開朗,便來到了這個被青山環繞在臂彎裡的美麗彝村——楚雄州姚安縣太平鎮各苴村。

微風擦著樹梢從山坡上緩緩而下,吹過村道兩側的櫻桃樹、楊梅樹,在寬闊整潔的廣場上盤旋片刻,吹進了各家各戶裝點著花草、收拾利落的庭院。

這個讓人心情平靜的小村庄還有兩件“稀奇事”。初到各苴村的人可能會發現,這裡的村民都不太喜歡關門,村民與屋外的客人目光相遇,便回以腼腆的微笑﹔還有一件,當村民家裡需要辦酒席招待客人,需要先向村委會報備,領取一塊“文明飲酒”的提示牌放在家門口,提醒自己也讓其他村民做好監督。

通過“耳濡目染、獎優罰劣、共治共享、互相監督”等方式,鄉村的文明新風尚在這裡蔚然成風。“我們每個季度都會開展鄉風‘紅黃榜’‘晒獎懲’活動,‘紅榜’晒環境清潔、鄰裡和睦、孝敬父母、關心集體的典型﹔‘黃榜’晒各種生活陋習、違法違紀等有悖於倫理、道德的行為。”各苴村黨總支副書記周國才介紹,各苴村通過營造良好的氛圍,利用輿論力量來促進文明鄉風培育和美麗鄉村建設。

“家人和睦涼水也像美酒,家人反目蜜汁也會苦口。”這是印在各苴村“彝村講習所”牆上的一句彝族格言諺語。家庭和睦,家風優良,才能撐起社會治理的和諧穩定。

今年1月份,各苴村委會調解員接到了村民小周的電話,小周的父母因家庭瑣事再次發生了爭執。調解員們了解到,兩人已經結婚19年,家庭矛盾也持續了十余年。在調解現場,雙方親朋好友分為兩個對立的陣營,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各不相讓。

“調解員得知小周母親的叔叔曾擔任過村民小組長,參與調解過多起此類案件,在群眾中有較高威望,便邀請其參與調解,分別做雙方當事人及親朋好友的思想工作。”周國才回憶道,為了徹底解決好這起長年的家庭糾紛,需要從思想上對雙方當事人進行指引,樹立法治意識。

調解員向雙方講解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典》等相關法律知識,以及主動承擔家庭責任的重要性。經過細致耐心地勸說與調解,雙方重歸於好。“在回訪中我們了解到,雙方目前都在積極履行家庭責任,想方設法改善生活條件,兩人的小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為幸福家庭一起打拼奮斗著。”周國才說道。

“雲南省文明村鎮”“雲南省衛生村”“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創建示范村”“楚雄彝族自治州民主法治示范村(社區)”……各苴村的榮譽榜上,一塊塊讓人目不暇接的獎牌展示著這個美麗彝村以鄉風文明治理的印記。

【5】紅土田社區整潔有序。人民網-雷霽攝

紅土田社區整潔有序。人民網 雷霽攝

齊心共治帶來安全感

“找不到家門、住不慣樓房、忘記帶鑰匙……”說起居民剛搬遷到紅土田社區時遇到的困難,武定縣獅山鎮紅土田社區黨總支書記、主任普學兵還歷歷在目。

紅土田社區是武定縣易地扶貧搬遷集中安置區,2019年4月開始搬遷入住時,從武定全縣11個鄉鎮遷入的343戶1881名群眾成為了這裡的居民。這也是一個多民族聚居安置區,彝族、漢族、傈僳族、苗族等9個民族在這裡安居生活。

“搬遷之后居民最需要解決的問題就是生活習慣不適應。以前在老家是一家一戶,大家都很熟悉,搬遷之后很多老年人出門就找不到回家的路了。”普學兵說,當時社區的工作人員在外都要隨身兩樣東西,一個是備用鑰匙,一個是居民的名冊,以便及時送居民回家。

如今,走進紅土田社區,居民們悠閑地在籃球場、足球場上活動,在民族舞台旁嘮家常,早已不見拘束和不適應。沿著社區門口的路向上走幾步,便到了社區建設的村史館。

村史館記錄著紅土田易地扶貧搬遷的歷程,還有一間展廳專門還原了鄉村生活的場景:房梁上挂著臘肉、煤炭在火塘裡燒得火紅、石缸裡水流緩緩流淌,栩栩如生。“要讓居民們‘記得住鄉愁’,提高建設家鄉的積極性,記住歷史、激發內生動力。”普學兵介紹道。

【4】紅土田社區中的彝繡工廠“繡”出幸福生活。紅土田社區供圖

紅土田社區中的彝繡工廠“繡”出幸福生活。紅土田社區供圖

社區裡,還有另一個地方經常出現居民忙碌的身影。通過“社區黨總支+合作社+產業+群眾”的模式,紅土田社區建立了彝繡扶貧工廠,讓居民用自己的雙手增收致富。

“我們會給社區裡的婦女進行彝繡培訓,平時她們接到訂單,可以拿到家裡利用零散的時間來制作,增加收入。”彝繡工廠負責人李亞梅介紹。那菊芬是正在參與彝繡工廠工作的居民,用空閑時間做彝繡,一個月最高可以多三千元左右的收入。“我的小孩還比較小,但是現在上學很近也很方便,我就利用空閑時間做做活計。”那菊芬笑呵呵地說道。

到今年6月,彝繡工廠的產值已經達到了360萬元左右。生活方便了,收入提高了,紅土田的居民們在滿滿的幸福感與安全感中,心連著心奮斗著。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