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在烏蒙山裡開花結果
來時一路爬坡一身汗水 去時一街燈火滿天星光

2023年9月10日,李衛華和何裡紅迎來他們第29個教師節,這也是他們在雲南省昭通市鹽津縣度過的第2個教師節。“來時一路爬坡一身汗水,去時一街燈火滿天星光璀璨。”這是李衛華寫在工作日志裡的文字。在烏蒙山區靜謐的夜裡,他們慢慢講起與鹽津的故事……
說起與鹽津縣的緣分,何裡紅覺得可以用“良性循環”四個字來形容。2022年2月,在疫情期間,昭通市的援助物資運往上海市閔行區,進入千家萬戶,李衛華和何裡紅從援助物資的商標上認識了西南一隅的昭通市。
李衛華和何裡紅在鹽津縣第三中學門口合影。受訪者供圖
2022年8月,中組部、教育部等聯合開展國家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工作,北京外國語大學附屬上海閔行田園高級中學的骨干教師李衛華和何裡紅,馬上想起疫情時的那箱物資,他們毫不猶豫報名,成為鹽津縣第三中學的滬滇幫扶支教老師。
從繁華都市到烏蒙大山,從平原到高原,李衛華和何裡紅剛到學校,立馬著手了解學生基本情況、當地教師的教學模式及學校辦學現狀。
聚焦新課標落地實施培訓、建設備課組和教研組制度、組建高三年級培優輔弱班、提升學生素質……他們共聽取了80多節當地教師的日常課堂,針對鹽津縣第三中學新課標落地緩慢、教師備課有欠缺、教學設計少、信息技術少、照本宣科多等問題有針對性地制定了“12345”幫扶工程。
何裡紅在鹽津縣第三中學上英語課。受訪者供圖
“‘12345’是什麼?”李衛華緩緩答疑:1條主線是聚焦新課標研讀,提升教學硬實力﹔2個組室是以工作室帶動語文、英語兩個教研組教師的專業發展﹔3種品質是在師德師風上樹人品,在理論學習上發作品,在課堂教學上出精品﹔4個現實是正視三中課堂現有的教學設計少,課堂容量少,信息技術少,整合遷移少和照本宣科多,知識串講多,低階互動多,單打獨斗多,並不斷改進﹔5步改進是教學調研要充分,課堂教學要示范,團隊研修要目的明確,帶教活動要有序推進,做好“組團式”幫扶的宣傳者。“我希望以此培養一支帶不走的優秀教師隊伍。”他說。
由點到面、由理念到操作,現在,鹽津縣第三中學有了很大的變化,硬件設施越來越完善,“先行”文化日益深入人心,教師精神面貌全面提振,學生素質不斷提升,教學質量明顯改善。
不知不覺,李衛華和何裡紅在鹽津已經生活了一年多的時間。質朴、熱情、善良,這是他們對鹽津人的最初印象。“我走在校園裡,遇到的每一個學生都會非常熱情地和我打招呼,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事情。”說起學生,何裡紅的臉上滿是笑意。
李衛華在鹽津縣第三中學上語文課。受訪者供圖
早上6點半出門,晚上11點半到家,這樣的作息深深地融入了李衛華和何裡紅的生活。現在,李衛華和何裡紅每人每周基本要上14節課,每節課都有當地老師自發前來聽課學習。就在今年暑假,他們還利用休息時間編審、編寫了《鹽津三中初高中銜接教材》,教材涵蓋了各個學科的教學內容。
“博學、紳士、儒雅、謙虛……”是鹽津縣第三中學語文老師肖靜對李衛華的評價,說起李衛華的課堂,肖靜更是贊不絕口,“李老師個人學術功底非常扎實、深厚,知識面很廣,他的課堂很快就可以激發、帶動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從被動接收知識變為主動學習。”
李衛華在鹽津縣第三中學組建工作室。受訪者供圖
英語老師何景說起何裡紅也滿是稱贊:“何老師的課堂氛圍非常好,學生學習積極性很高,何老師本人的教學經驗又很豐富,課堂知識延伸得面面俱到。”
“教育是一件慢工出細活的工程,要抱著深入扎根的心態,為鹽津教育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原計劃於2024年2月結束支教的李衛華和何裡紅申請延長支教時間,選擇繼續幫扶鹽津的教育。
鹽津縣第三中學硬件設施得到提升。受訪者供圖
從江到河、從海到山,李衛華、何裡紅夫婦飛向烏蒙山深處,遠離家鄉、闊別家人,奔赴鹽津縣奉獻著自己的心血和汗水,讓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在大山裡開花結果。(蔡樹菁、夏蕾、陸志秋、汪小琪)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