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叢林
感受苦聰人的“一步千年”
![](/img/2020wbc/imgs/icon_type.png)
張普忠(左一)帶領妻子和孫輩出門准備進山。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張普忠為孩子們找到一種野果。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攝
張普忠和家人在芭蕉葉棚子裡合影。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攝
張普忠(左二)給孩子們演示以前的苦聰人如何搭建房屋。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2001年11月拍攝的雲南省金平縣者米鄉下納咪村苦聰山寨嶄新的石棉瓦房。新華社記者 藺以光攝
張普忠的小孫女張麗紅和孫子張偉軍穿著芭蕉葉“衣服”在芭蕉葉棚子前留影。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攝
金平縣者米鄉一處苦聰人搬遷定居的村庄。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攝
張普忠和家人在新居合影。新華社記者 費茂華攝
趁著暑假,70歲的張普忠老人決定和老伴王素英一起把孫子孫女帶到山上,帶回到60多年前他居住的山寨,帶回到叢林中的生活。
“知道過去怎麼苦,才知道今天有多麼幸福。”張普忠說。
張普忠是雲南省紅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金平縣者米鄉下新寨村上納迷村小組村民,苦聰人。苦聰人意為“高山上的人”,是拉祜族的一個支系,目前有3萬多人,主要居住在雲南鎮沅縣、金平縣等地的哀牢山區。
上午10點左右,沿著蜿蜒曲折的小道,張普忠一家向叢林深處進發。
20世紀50年代初,苦聰人仍然過著幾乎與世隔絕的生活。在國家派出的工作隊耐心勸說下,苦聰人陸續搬出森林。從沿襲千年的游獵生活到定居,苦聰人的命運實現了驚人一躍,生活有了很大改善。
“來,我們一起搭個房子,苦聰人以前在森林裡住的房子。”張普忠招呼著老伴和孩子。不一會兒,一個簡單的窩棚架子就搭好了,在“屋頂”放上芭蕉葉,再在“地板”上鋪滿芭蕉葉——芭蕉棚子就建成了。
“以前我們住的棚子比這個大一些,七八口人住在裡面,拿茅草或者樹枝一小格一小格地隔出來。”張普忠說。
告別了原始部落的生活之后,苦聰人依然面臨眾多難題,貧困是其中最難的一個。黨的十八大以來,脫貧攻堅戰在哀牢山深處打響。2019年,包括苦聰人在內的拉祜族群眾如期實現整族脫貧。
2021年,張普忠一家用約17萬元蓋起了一棟兩層的鋼筋水泥小樓。今日苦聰山寨,村民用上了沼氣和電灶,普及了智能手機,住上了磚混樓房。
下午快兩點的時候,張普忠帶著有些疲憊的孩子們踏上了歸途。這片陪伴了苦聰人數千年的森林,目睹了苦聰人扶老攜幼,邁步走向從未曾想過的新生活。
(新華社記者 陳欣波、費茂華)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