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態林下養出“致富雞”

“咯咯咯……咯咯咯……”雲南省普洱市寧洱縣梅子鎮建設村董家寨的思普麻雞養殖基地裡就傳來了陣陣雞鳴聲。
循聲而入,雞棚內的雞群有的嬉鬧,有的啄食﹔雞棚外圈散養的雞群正在郁郁蔥蔥的茶林中競相覓食、自得其樂。
基地負責人郭鴻武“咕咕咕”地喚了幾聲后,開始給雞群喂食,上千羽雞從四面八方的樹林裡聚攏而來,爭搶食物。
郭鴻武正在喂雞。陶蕭屹攝
梅子鎮的本地土雞,學名叫“思普麻雞”,目前已錄入國家畜禽品種資源名錄庫。這種雞具有耐粗飼、覓食力強、抗病力強、肉質細嫩鮮美等特點,野味十足,隻需清湯燉煮,便香氣四溢,一直深受當地農戶的喜愛。
“我對雞肉的鮮味有較高的追求,以前在外打工,吃的雞肉都沒有家鄉的鮮香,且賣得很貴,就聯想到家鄉的土雞在大城市應該會有很大的商機,而且我對養雞也感興趣,就回來養雞了。”郭鴻武回憶起返鄉養雞的初衷時說道。
郭鴻武早年長期在外務工,憑著吃苦耐勞的精神和善於學習的品質,積累了返鄉創業的“第一桶金”。懷揣著濃濃的鄉情,2018年,郭鴻武回到建設村董家寨開始創業,利用房前屋后的林地和茶園養起了雞。
創業的道路上,一半是汗水,一半是淚水。“養殖需要技術,最初養雞的時候,因為防疫不到位造成交叉感染,雞大批量死亡。”面對逆境,郭鴻武沒有氣餒,她主動從書本、網上學習林下養雞技術,同時在梅子鎮農業綜合服務中心的指導下建設了糞便分離的雞舍,極大改善了防疫條件﹔針對小雞經常出現啄肛,致死率極高的問題,郭鴻武探索建設脫溫發酵床,同時定期做好防疫,極大提高了小雞的成活率。
功夫不負有心人,隨著經驗的積累,郭鴻武的養殖技術不斷精進,一隻隻小雞在她的精心照料下茁壯成長,養殖事業開始逐漸走向正軌。
截至目前,郭鴻武共有思普麻雞存欄2000余羽,2022年思普麻雞共計出欄2000余羽,共計收入約28萬余元。
如今,郭鴻武正在申請建設生態家庭農場,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帶領周邊村民走向林下養雞的生態致富路。
“有了政策和技術的支持,我更加有信心通過林下養雞增收致富,也帶動大家都富起來。”談起未來規劃,郭鴻武自豪地說道,接下來會把生態養殖模式傳授給周邊群眾,一起讓“思普麻雞”聞名全國各地,讓大城市的人吃到寧洱的生態土雞肉、喝到鮮美的寧洱土雞湯。(陶蕭屹、王蓮)
來源:寧洱縣融媒體中心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