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昭通:抓住新機遇 謀劃新跨越

昭通位於雲南省東北部,地處雲、貴、川三省結合部。素有“雲南北大門”之稱,自古就是出滇入川的重要通道。昭通曾是全國貧困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全市185.07萬貧困人口揮手告別絕對貧困,與全國一道昂首邁入小康社會的快車道。
黨的二十大擘畫了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宏偉藍圖。在奮進中國式現代化新征程上,圍繞雲南省委、省政府提出的“3815”戰略發展目標,結合把昭通建設成全省“脫貧致富示范區、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滇東北開發開放新高地”的發展定位,8月2日,記者在“開好局、強信心、促發展——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系列新聞發布會昭通專場發布會獲悉,昭通市要深入實施“六大戰略”,扎實做好“產、城、人”三篇文章,奮力闖出一條以產興城、以城聚人、以人興業的產城人融合發展新路子。把昭通建成全省鞏固脫貧成果最好的州市之一、綜合交通發展最好的州市之一、壯大資源經濟最好的州市之一、新型城鎮化推進速度最快的州市之一、人力資源開發最好的州市之一,推動全市邁上高質量跨越式發展新台階。發展“五個之一”,昭通有何底氣?具體如何推進?近日,記者就有關問題對昭通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承新進行了採訪。
“202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開局之年,是實施‘十四五’承上啟下的關鍵一年,也是昭通實現高質量跨越發展的新的機遇期。”楊承新說,當前的昭通正面臨政策紅利疊加、市場回暖復蘇、產業動能強勁、積累效益釋放、基數效益凸顯、發展強勁“六大利好”,正處於大有可為的機遇期、加快發展的黃金期、動能轉換的關鍵期。同時,楊承新表示:“我最關心的還是鞏固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的事,特別是把勞動力轉移就業,確保全市185.07萬脫貧人口持續穩定增收作為我們所有工作的重中之重來抓。”
記者了解到,今年1月29日上午,春節剛收假,昭通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承新便與其他市政府領導一起,出席昭通市暨昭陽區2023年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百日行動”集中歡送儀式,為遠赴上海、浙江、江蘇、廣東、福建等地務工的2000余名昭通群眾送行。
昭通市外出務工人員搭乘免費務工專車去上班。沈迅攝
昭通為何會對勞動力轉移工作如此重視?
“昭通630萬人口中有305萬農村勞動力,農民增收大概76%是靠勞動力轉移獲得的,為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發揮了重要作用。”楊承新表示,2023年昭通要努力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穩定在261萬。其中,省外的勞動力轉移要穩定在125萬。
“穩住農村勞動力轉移,我們的農民增收就穩了。”他說。
楊承新介紹,除勞動力轉移增加農民的工資性收入外,昭通還謀劃通過扶持農業龍頭企業發展,在天麻、蘋果、竹筍、馬鈴薯、花椒、肉牛等具有昭通地域特色的高原特色農產品上大做文章。通過龍頭企業的聯農、帶農機制,帶動農民實現經營性收入增長。
針對各界廣泛關心的赤水河源頭保護問題,楊承新明確:昭通將啟動赤水河流域國家“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確保赤水河流域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確保一江清水流昭通、出雲南。
“充分利用好昭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積極融入滇中經濟圈、成渝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昭通與川滇黔毗鄰地區設施聯通、政策相通、市場互通、產業融通。依托昆交會、南博會、進博會等平台,深化對外交流合作。”在發展方面,楊承新信心滿滿地指出,要著力把昭通建成全省鞏固脫貧成果示范區,推動昭通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各項事業邁上新台階。
昭通市的新農村風貌。李東旭攝
以下為採訪實錄:
2023年消除1萬元以下低收入群體
記者:昭通是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打贏脫貧攻堅戰后,全市185.07萬貧困人口全部實現脫貧。在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我們注意到這樣一個數據:2022年昭通基本消除了年均7000元以下的農村低收入群體,今年定的目標是要消除1萬元以下的低收入群體。3000元的增幅也不小了,那昭通會通過哪些方法來實現這個目標呢?
楊承新:我們的農民增收大概76%是靠勞動力轉移獲得的,全省的省外轉移勞動力是300來萬,我們就有125萬,佔了1/3多一點。所以穩住農村勞動力轉移,我們的農民增收就穩了。
我們要按照有組織、有服務、有品牌、有技術的要求,有序地轉移農村勞動力。楊承新說,今年春節期間,從大年初三開始,昭通市縣兩級人社部門就通過人社局長直播帶崗這種形式,並開展了農村勞動力轉移“百日行動”,有序地組織農村勞動力輸出。我們輸出的是勞動力,將來回流的是生產力。我們要通過努力,確保農村勞動力轉移人數穩定在261萬。其中,省外的勞動力轉移的話要穩定在125萬,通過勞動力的轉移,增加脫貧群眾的工資性收入。
第二,就是要通過大抓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增加脫貧群眾的經營性收入。通過蘋果、天麻、特色肉牛養殖等產業的發展,實現農民的經營性收入增長。
第三,對於特殊困難重點群體,要通過政府的一系列兜底保障政策,實現農民政策性收入的增長。
我們要通過努力,三年內實現農民有大的增收,高原特色農業有一個大的發展,農村面貌有一個新的變化。
記者:我們注意到,昭通有4萬多名工作隊隊員挂鉤差不多14 萬低收入群眾,這些挂鉤干部,他們會起到一個什麼作用,他們具體的工作內容有哪些?
楊承新:我們的干部在結對幫扶的過程當中,他們每個月要走訪一次,對於脫貧群眾的收入及遇到的困難會隨時進行動態監測。針對脫貧戶,有特殊困難的,我們會動員這些挂鉤單位的一些力量,有針對性地建立幫扶機制。
蘋果豐收時,昭通市果農笑開顏。丁世新攝
扶持農業龍頭企業 助推高原特色農業發展
記者:我們在雲南觀察到一個共性的現象,就是各地對農業投資的增長非常迅速。但有的地方規模一上來之后,農產品滯銷的問題也隨之出現了,對此,昭通會怎麼來解決這個問題?
楊承新:針對這個問題,我們將加大對農業龍頭企業的扶持力度,搞深加工,通過龍頭企業的聯農、帶農機制來實現農民增收。今年我們出台了鄉村振興銜接資金規范使用的辦法,防止鄉村銜接資金撒胡椒面,重點扶持對農民增收有帶動、有促進作用的龍頭企業。過去我們是直接補給農民,現在我們要求通過對龍頭企業的扶持,把產業做起來,促進農民持續性增收。例如,針對605萬畝竹產業基地,我們加大對深加工企業的扶持力度。我們8個有竹產業的縣,每個縣必須要扶持一家竹筍深加工的龍頭企業。
截至2022年底,昭通蘋果產業綜合產值邁上新台階、達110億元,竹子種植面積突破600萬畝,天麻、馬鈴薯、生豬、肉牛等特色種養殖業加快發展,培育省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22戶,農業綜合產值達1100億元。
昭通赤水河,水清岸綠。昭通市委宣傳部供圖
爭當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 確保一江清水出雲南
記者:省委省政府也對昭通提出了爭當“生態保護修復排頭兵”的要求。我們都知道赤水河發源於昭通境內,而赤水河又處於貴州茅台酒廠的上游,赤水河的保護一直是各界廣泛關心的話題,對此,昭通採取了哪些保護措施,取得了哪些成效?
楊承新:這些年,赤水河保護一直是昭通生態環境保護的重點內容之一。針對赤水河保護,我們首先要求全市各族干部群眾提高思想站位,要有全局意識,深入踐行“兩山”理論,以更高標准、更實舉措、更大力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
其次,我們堅持問題導向,對赤水河流域保護存在的一些突出問題,採取壯士斷腕的舉措,對赤水河流域的小煤礦、小水電站及礦山等全部關停。
同時,我們深入推進生態治理,在昭通境內的赤水河流域建立了污水排放治理、美麗河道建設維護等長效機制。在昭通鎮雄,赤水河流域涉及15個鄉鎮,2022年這些鄉鎮的污水治理項目已經全面鋪開。
另外,我們在2022年還爭取了3個億的國家中央預算內資金,在省財政也爭取了5000萬元資金,專門用於昭通境內赤水河流域的生態治理。截至目前,赤水河流域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森林覆蓋率達50.1%
今年我們要啟動赤水河流域國家“兩山”理論實踐創新基地創建工作,赤水河流域出境斷面水質保持在Ⅱ類以上,進一步筑牢長江上游生態屏障,確保一江清水出雲南。
昭通市鳥瞰圖。柴峻峰攝
加快新型城鎮化 力爭把昭通古城申報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記者:今年昭通市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到,要成為雲南新型城鎮化推進速度最快的州市之一,以及要推進昭通古城的提升改造,這些內容群眾關注度高,昭通是基於什麼樣的考量提出這些目標的?
楊承新:昭通的城市化率比較低,現在才42%,離全國全省的城市化率還有很大差距。但差距本身就是潛力,為了加快城市化進程,一方面要進一步提升城市基礎設施的配套水平,包括城市管網建設等。另一方面,我們要加快實施以綠美行動為主、包括昭通十大公園建設在內的項目建設,讓城市的顏值更高。同時,我們還要進一步加大教育醫療配套的建設力度,有效滿足老百姓對教育醫療的需求。
2023年,我們將新建改擴建幼兒園80所、中小學73所,分別新增學位2萬個、3.3萬個以上,力爭省一級普通高中“縣縣覆蓋”。同時,穩步推進滇東北區域中心醫院二期建設,打造五大重點專科,建成投用市婦女兒童醫院等4所醫院,力爭所有縣市區緊密型縣域醫共體達到國家A檔標准,實現縣辦中醫醫療機構全覆蓋。
而對昭通古城的保護,對提升城市品位、城市記憶,建設人文昭通、避暑昭通,意義重大。但昭通古城的打造主要以保護為主,不搞大拆大建。所以現在第一步抓的就是規劃,根據規劃,逐步對古城裡一些不協調的建筑改造提升。同時,進一步完善古城的配套設施。現在古城裡邊的管網、消防設施等,尚不能完全滿足老百姓生產生活的要求。
通過努力,我們有信心把昭通古城申報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昭通市永善縣的月亮灣大橋是雲南“溜索改橋”項目收官之作。柴峻峰攝
找准發展定位 深化區域交流合作
記者:昭通交通飛速發展,開放的大門越來越大、進出的道路越來越寬闊。結合昭通的區位優勢,省委政府對昭通提出了“滇東北開發開放新高地”的發展目標。那麼,處於長江經濟帶、成渝經濟圈、滇中經濟圈交匯處的昭通,如何在其中找准自身發展定位呢?
楊承新:我們會充分利用好昭通的區位優勢和資源稟賦,積極融入滇中經濟圈、成渝經濟圈、長江經濟帶發展,推動昭通與毗鄰地區設施聯通、政策相通、市場互通、產業融通。依托昆交會、南博會、進博會等平台,深化對外交流合作。
首先,綜合交通一定要通。過去人們說“昭通昭通就是糟糕的交通”,現在如果沒有幾個大的聯通通道,想要大合作是做不到的。在基礎設施各方面的聯通上,我們還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其次,在產業發展當中,昭通要進一步壯大資源經濟,但壯大資源經濟不是隨隨便便行動,對資源進行掠奪式開發。我們一定要選好商、招好商,通過引進一些龍頭企業,對昭通的資源進行全產業鏈的開發利用,立足昭通的資源優勢,以資源換產業,以資源換技術,以資源換市場。大力支持農業發展,做好“土”“特”“產”文章,實現農業綜合產值1200億元﹔壯大工業經濟,全力發展綠色能源產業、新能源電池產業、綠色硅鋁產業3個千億級產業。
另外,昭通還要立足實際,把現代服務業認真抓好。從更高層次、更宏大視野規劃策劃昭通旅游發展,以“一山”“一城”“一址”“一江”等“十大文旅項目”為重點,推動配套基礎提標、景區提升、服務提質、品牌提級。加快實施智慧勞動力轉移、平安昭通等“十大智慧項目”,打造數字經濟發展新動能。抓好省能投昭陽物流園、省建投鎮雄物流園等“十大物流項目”建設,推動現代物流業加快發展。
記者:長期以來,昭通的發展長期受困於交通。昭通這幾年的綜合交通建設取得了長足的進步。那麼在下一階段,昭通在交通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力度會減弱嗎?下一步有哪些具體規劃?
楊承新:首先,對綜合交通的投入,我們的力度不會減弱,但是會對交通投資的一些結構進行調整。比如,在高速公路方面會有所控制,但對機場的建設會加大力度,確保昭通新機場建設在明年年底能夠通航。
其次,水富港的建設力度也會加大,我們現在正在爭取各方面的一些支持,爭取把水富港建成長江上游第一港。同時,我們也准備把水富港申報為口岸。加強與中國遠洋集團溝通合作,把水富港建設成為昭通對外合作的一個新通道。
同時,鐵路建設是我們下一步的一個主攻方向。現在昭通在雲南的物流運輸成本一直降不下來,我們希望通過水路和鐵路聯運來解決這個問題。2023年我們會大力推進渝昆高鐵昭通段建設,確保敘畢鐵路建成運營,加快攀昭畢、宜西攀、內昆鐵路提速等項目前期工作。
另外,在境內的二級公路建設、農村公路提升改造方面,我們也會加大力度,切實改善老百姓的出行條件。
昭通的風力發電。昭通市委宣傳部供圖
實現在全省“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位勢之變
記者:今年昭通政府工作報告指出,昭通在全省經濟社會發展中處於“總量居中、人均靠后”的位次。同時,政府工作報告也提及當前“全市上下人心思變、人心思進、人心思干”,那麼“變”的底氣在哪裡?具體該如何“變”,“變”的目標是什麼?
楊承新:從目前來看,與全省其他州市相比,后發展和欠發達仍然是昭通最基本的市情,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我們將正視問題、直面矛盾,採取有力措施,切實加以解決。
從目前來看,昭通求“變”面臨著千載難逢的發展機遇。首先是外部形勢大好,黨中央、國務院一直以來對昭通發展給予關心關懷﹔國家支持雲南加快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等戰略以及省委實施“3815”戰略將為昭通高質量發展注入強勁動力﹔一攬子穩增長政策和集中支持鄉村振興重點幫扶縣發展等政策紅利正在釋放。
其次是內部動能向好,2022年全市全社會用電量增長23.8%,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余額增長11.6%,均高於全省平均水平﹔隨著疫情轉段,旅游、消費等呈現強勁復蘇態勢,經濟運行有望總體回升。隨著外部形勢、內部動能的共同作用,昭通獨特區位優勢、礦產資源優勢、綠色能源優勢、特色農業優勢、人力資源優勢“五大優勢”將加快向發展優勢轉變,加快昭通發展不僅需要而且完全可能。
面臨這樣的內外部發展機遇,我們將積極謀求通過動能之變、作風之變、發展之變,推動昭通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在動能之變方面,將推動投資結構從重基礎向重產業轉變,使產業持續發展壯大,壯大高質量發展的“筋骨支撐”。在作風之變方面,將通過“雙提升”專項行動深入開展、“三法三化”深入踐行,使做“實干家”、當“施工隊長”成為向落實要戰斗力的關鍵一招。在發展之變方面,將把群眾“期盼的事”變為政府“要干的事”,把政府“在干的事”變為群眾“支持的事”,使政府“干成的事”變為“惠民的事”。
變,非一日之功。我們將久久為功、主動思變,打破“本身基數小、增幅也不大”的現狀,通過努力實現在全省“總量靠前、人均居中”的位勢之變。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