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文旅

“父與子”進《封神》 神話故事講當下

2023年07月21日08:27 | 來源:中國青年報
小字號

原標題:“父與子”進《封神》 神話故事講當下

  電影《封神三部曲》第一部的海報

  電影總是要講一個故事,而故事的觀眾總是好奇那個結局。那麼,對一個所有中國人都知道結局的故事,還能看些什麼呢?

  7月20日,烏爾善導演的電影《封神三部曲》的第一部在全國上映。對流傳了3000年的封神故事,古人已經演繹出宋元話本《武王伐紂平話》與明代小說《封神演義》,當代也有多個版本的影視作品,1990年首播的電視劇《封神榜》至今仍是80后90后的童年記憶。

  在電影《封神第一部》中,費翔版的商王殷壽與黃渤版的姜子牙,足夠吸睛,卻不是“男一號”,一個年輕人走到“眾神”之前——當觀眾的視線總是聚焦在紂王、妲己、姜子牙、楊戩、哪吒等著名角色時,烏爾善選擇姬發作為主角。這位在史書上名垂千古的周武王,在《封神演義》的“宇宙”中算不得明星人物。

  在接受中青報·中青網記者專訪時,烏爾善說:“站在創作者的角度,我要找最打動自己的人物關系和事件。對我來說,打動我的不是那些神仙法術,而是兩對父子關系——姬昌與兒子伯邑考、姬發,紂王殷壽與兒子殷郊。父子關系讓我覺得非常有力量,他們之間的故事也非常有情感的沖擊。”

  “每個民族到了一定的階段,都要對自己的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有一個追溯、提煉和重新表達。”烏爾善說。那這一次,我們從“父與子”進入《封神第一部》。

  封神故事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

  我們都知道《封神演義》最后的結局是武王伐紂建立周朝,但章回體小說並沒有一個一以貫之的主角,烏爾善需要挖出這個主角,“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這個年輕人在成長,在經歷考驗。他要面對與家庭的關系、面對生命中的重要選擇。這些東西是3000年前的人和今天的人都會面對的,不但中國人會,外國人也會”。

  正如劇本顧問蘆葦所說,《封神三部曲》“本質上來講是個英雄成長的故事”,不再以姜子牙為核心去講“武王伐紂”,而是通過年輕時的周武王姬發的視角來重述封神故事。

  一個老故事想吸引新觀眾,烏爾善認為,就是要重新尋找故事的戲劇性與當代觀眾的關聯度。《封神第一部》將姬發設定為主角,從他的視角帶領觀眾進入故事。那麼,這個故事講的就是,一個年輕人如何打怪升級、找到自己。

  “《封神第一部》講的是姬發的心理過程——鑒別真偽,抉擇善惡。無論是3000年前的冷兵器時代,還是當代,無論是一個王子還是一個剛剛大學畢業在大城市求職的年輕人,都會經歷這樣的心理過程。”烏爾善說。

  《封神演義》中的神仙斗法精彩刺激,但在《武王伐紂平話》中完全沒有這些東西,而商紂王與周文王兩個家庭之間的故事,在任何版本的故事中都一直被保留。“所以我創作的原點就在於此。”烏爾善說。

  封神故事最核心的東西是什麼?烏爾善認為,是中華民族的精神基因,“我特別希望我的作品中有古老文明的當代演繹。我覺得古人與今人之間有非常密切的連接,無論是精神價值還是審美品質,有些東西不會改變,有些東西因為時間而沉澱”。

  元明道教水陸畫+商周青銅器元素+宋人山水

  從2014年6月第一次劇本策劃會到2023年7月第一部上映,5年劇本、兩年籌備、438個拍攝日,電影《封神三部曲》歷經十年,神話“成真”。

  烏爾善坦言,拍攝《封神三部曲》首先難在劇本,用三部曲的方式去改編《封神演義》,難度不是寫3個劇本,而是“3×3×3”,在結構上既要獨立成篇,又要連在一起是一個完整的故事﹔其次是制作難度,其中涉及電影制作最復雜的工種的配合,需要國內外同行的通力合作。

  烏爾善希望用最先進的電影技術、最新的表現手法,把經典用電影的方式重新呈現給這個時代的年輕人。在電影拍攝和制作中,劇組動用了很多先進的電影技術,補齊了中國電影行業中的缺失部門,比如“概念設計”“動畫預覽”等。

  烏爾善介紹,電影《封神三部曲》的視效難度主要集中在幾個方面:首先是大量幻想生物角色,包括雷震子、墨麒麟、九尾狐、龍須虎、饕餮等,既要保持中國傳統造型審美的效果,又要讓觀眾相信這個生物真實存在﹔其次是昆侖仙境場景,該場景基於中國傳統美學,比如從宋代山水畫中提取虛靈之感,從研發到執行制作跨越三四年之久﹔最后是集群動畫,用於制作千軍萬馬的戰爭場面,以及朝歌城內的商王殷壽登基大典、成千上萬農夫建造祭天台等宏大的群眾場面。

  在籌備時,烏爾善曾到新西蘭選外景,但感覺外國的風景與他想象中的中國神話世界還是有一定差距,於是決定回國拍攝,“如果我們做一個中國的神話史詩,整個世界的元素卻不來自中國,那應該挺遺憾的”。

  烏爾善帶領概念設計團隊、美術團隊、編劇團隊和視效總監,用一個月時間走訪了河南、陝西、山西等地的殷墟博物館等10家商周歷史文物博物館,以及玉皇廟、永樂宮等多處道教藝術系統的宮觀古跡。美術指導/造型指導葉錦添帶領團隊,在杭州的中國絲綢博物館等全國多地走訪考察,最終確立美學風格為“元明道教水陸畫+商周青銅器元素+宋人山水”3個不同巔峰時期美學元素的融合再創造。

  最終,電影中服裝採用“70%的明代+30%的商代”。其中,70%是指服裝款式都是明代的款式,30%則是衣服上的繡花、花紋都是商代的圖案。因為商代從青銅器和玉器上面有很明確的圖案流傳下來,有據可依。

  神話永遠是當代的

  烏爾善從小就喜歡中國的歷史、神話、藝術,專業學習美術,從中央美院附中考上中央美院油畫系。成為電影導演后,此前的作品如《畫皮Ⅱ》《鬼吹燈之尋龍訣》——也許不是巧合——都與中國傳統的經典元素有著密切關系。

  對於傳統經典的影視改編,什麼能改,什麼不能改?烏爾善認為,“共識”不能改,包括標志性的人物、事件,比如紂王、妲己、姜子牙、楊戩、哪吒、雷震子,比如酒池肉林、比干掏心,人們一提起封神故事就會想起這些人、這些事,“必須保留”。

  “數百年前的寫作面對的是當時的讀者,展現的是當時的世界觀和價值觀,在當代很可能已經被淘汰,不被當代人認可。”烏爾善說,這是給電影《封神三部曲》的空間,某種程度上也是電影必須要改的地方,比如,原著中對“宿命論”的認可,對“紅顏禍水”的貶低等。電影中,妲己不再靠色誘贏得紂王的保護,而是靠能力,兩個人是一種事業伙伴關系,這樣的男女關系更現代。

  封神故事是一個神話,在烏爾善看來,這就像一個“公開的夢”,而且一夢3000年,其中蘊含的許多文化信息和價值理念,早已滲透進每個中國人的日常。這讓從小就看《封神演義》小說的烏爾善思考一個問題:為什麼一代一代的中國人都願意把這個故事講給下一代?

  中國神話有著豐富而完整的體系,要在今天講好中國神話故事,烏爾善覺得,首先要認識到,神話到底是什麼?“神話不是肆意的想象,是對我們整個民族心理的一個隱喻系統。”烏爾善說,“神話故事之所以歷久彌新,是因為它以民族心理為原型結構,以故事來傳承某種價值觀。它超越了具體的現實,用一種美妙的方式,講一種真理、一種共識,有著跨越時代的力量。”

  神話的演繹在不同歷史階段有著不同流行形式,比如小說、說書、戲曲、皮影戲、電視劇、電影、動畫片……新技術的不斷出現,讓我們可以看到一個更加逼真的神話世界,在這種無限逼近的真實中,追根溯源就有了更加重要的意義,“神話讓我們看到,什麼是我們民族一直相信的、一直堅守的”。

  我們討論愛與責任,正義與善良,幾千年來一向如此。“神話永遠是當代的。”烏爾善說。(蔣肖斌)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