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山村水稻旱作忙
5月3日,在一片片緩坡旱地,竹塘鄉的村民們推著直播機快速向前,一粒粒種子就此種下,他們在搶抓時節開展水稻旱作。
4月29日,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村民開展水稻旱作。新華社記者 楊靜 攝
竹塘鄉地處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這裡有部分群眾過去種植老品種旱稻,每年2月份播種后,便等待收獲,管理的技術水平相對較低。
去年,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團隊在此開展水稻旱作,“新鮮事物”就此扎根。“產量高、口感好。”竹塘鄉雲山村蒿枝壩二組村民李福去年跟著朱有勇搞水稻旱作,種的2畝稻子平均畝產達600公斤,較老品種旱稻平均畝產150至200公斤增加不少。
“種地得靠技術,有朱老師在,我就有底氣。”李福說,豐收背后是全程技術支撐,在拌種、直播、封控草害等種植管理環節,朱有勇都實地指導,今年他將水稻旱作面積擴至10畝。
如今,李福成了竹塘鄉的水稻旱作能手,近期他時常奔走在各村,與水稻旱作群眾交流經驗。
水稻旱作是雲南近年來推廣拓寬糧食生產路徑的方式,旨在解決部分山區、半山區群眾口糧需求,促進旱地耕種節本增效。但水稻旱作不同於常規旱稻,不是水稻就能旱種,不是所有區域都適宜旱種。
記者從雲南省農業農村廳了解到,雲南推廣水稻旱作原則上選擇在海拔1700米以下、降雨較為充沛、熱量較為豐富、能滿足稻谷正常生長的適宜區實施。
“品種是前提,技術是關鍵。”朱有勇說,在品種方面,團隊選育出分蘖性強、抗倒伏、可高產的水稻品種,為旱種提供可能﹔在種植管理環節,他們組建了栽培技術、病害防控、虫害防控、雜草防控團隊,有針對性地提供技術服務。
在竹塘鄉老炭山村的旱地裡,一些群眾在地裡推著直播機播種。“直播機很受大家歡迎,比過去播種效率提升了一倍以上。”竹塘鄉農業綜合服務中心職工舒燕珍說。
4月29日,在雲南省普洱市瀾滄縣竹塘鄉,中國工程院院士朱有勇團隊的技術人員演示水稻旱作拌種流程。新華社記者 楊靜 攝
“我們通過大量試驗才確定直播機的播種株距、數量、深度。”在已播種的地裡,朱有勇撥開土壤表層,查看種子數量。他說,團隊結合品種特性和旱地實際定制了直播機,以此降低勞動強度,實現輕簡化種植。
草害是水稻旱作的難題。水稻在旱地種植的草害較水田時更多,且防治難度更大。雲南科研團隊與相關企業合作,運用封閉除草、莖葉殺草等方式綜合防控。
老炭山村水稻旱作群眾李扎阿今年旱種了15畝水稻,去年他第一次知道退步噴藥除草。“很新奇,也很有效果。”李扎阿說,經過培訓他才知道,旱種的水稻在封閉除草期,如果一邊噴藥一邊向前走,腳踩的噴藥區域易成雜草生長區,影響打藥效果。
“我們搶抓時節開展水稻旱作。”竹塘鄉黨委書記丁杏杏說,竹塘鄉近八成耕地都是旱地,去年朱有勇團隊在當地示范的水稻旱作平均畝產近400公斤,今年全鄉種植面積將從8700余畝增至1萬畝。
近日,在西雙版納州勐臘縣勐捧鎮勐潤村、勐哈村,水稻旱作工作也在陸續開展。西雙版納州農業科學研究所高級農藝師普麗花忙著為群眾提供種植技術服務。她說,當地通過糧經協同、旱地播種等方式實施水稻旱作,涉農部門協作開展技術服務,目前全州旱種水稻播種面積已超過6000畝。
雲南省農業農村廳有關負責人介紹,雲南正通過資金、技術等方面支持適宜區創建水稻旱作示范樣板,以提高單產為主攻方向,以雜草防除為重點,強化試點區經驗技術交流,穩步推進水稻旱作。(楊靜)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