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雲南瀾滄70年巨變:經濟大提升 城鄉大變化

2023年03月31日09:43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3月30日,雲南省普洱市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新聞發布會在昆明舉行。瀾滄縣委副書記、縣長羅愛平介紹,成立70周年來,瀾滄縣經濟社會發展發生歷史性變革,實現了從貧窮到富裕,從百廢待興到產業興旺,從物資高度短缺到產品極大豐富,從封閉落后到開放前沿的巨變,創造了“短短幾十年,跨越上千年”的歷史奇跡。羅愛平從七個方面介紹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成立70周年以來的發展變化。

綜合實力大幅提升

70年來,瀾滄縣經濟實現了快速增長,經濟總量連上新台階,綜合經濟實力顯著增強。

1953年,瀾滄縣地區生產總值僅924萬元,2004年突破了10億元,2019年突破了100億元,2022年達到了142.83億元,增長了1545倍。1953年,全縣一般公共預算收入僅有52萬元。改革開放以后,特別是進入新時代,隨著經濟總量的迅速擴張,財政收入加速增長,2022年達5.41億元,增長了1039倍。

在財政收入快速增長的同時,財政支出也迅速擴張,1953年,瀾滄縣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僅68萬元,2022年達44.92億元,增長6604倍。2022年,全縣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6.38億元,比1953年的410萬元,增長886倍。2022年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503元、14107元,比1997年的3540元、1953年的49元增長8.7倍和286.9倍。今天的瀾滄,經濟社會發生巨大變化,經濟總量節節攀升,綜合實力突飛猛進,發展動能持續增強。

全面小康如期實現

瀾滄是由原始社會末期、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轉化時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直過區”,曾是國家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

瀾滄縣堅持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16554名駐村幫扶干部盡銳出戰,中國工程院等171家定點扶貧單位和上海市黃浦區等社會各界鼎力支持,團結一致打出“組合拳”、打好“殲滅戰”。2020年11月13日,雲南省人民政府正式宣布瀾滄縣脫貧摘帽,全縣15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57996戶211173人貧困人口全部脫貧,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實現整族脫貧,真正實現了全國“直過民族”區域最大、人口最多縣“一步千年”的歷史性跨越,與全國人民一道建成了小康社會。

瀾滄縣成為首批全國脫貧攻堅交流基地,老達保民族文化助脫貧案例被選入聯合國中國扶貧成就展,長期駐扎在瀾滄開展科技扶貧的“農民院士”朱有勇被中宣部表彰為“時代楷模”。今天的瀾滄,正在以更加昂揚的姿態接續奮斗,推進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

產業體系更趨完善

多年來,瀾滄縣堅持以產業基地建設為抓手、以市場主體培育為突破、以科技創新為動力,促進一二三產業深度融合發展,三次產業結構比調整為25.57:31.12:43.31。

現代農業產業蓬勃發展。糧食產量由1953年的4.5萬噸增加到2022年的26.14萬噸,增長4.8倍,2000年—2023年糧食產量實現23年連增,保持“國家級產糧大縣”稱號﹔甘蔗產量由1953年的136噸增加到2022年的124.7萬噸,增長9168倍﹔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由1953年的1174萬元增加到2022年的59.68億元,增長507倍。2022年,全縣生豬存欄45.26萬頭,出欄50.32萬頭,榮獲“全國生豬調出大縣”稱號,景邁茶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被認定為第三批國家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示范園。

綠色工業發展壯大。工業總產值由1953年的15萬元增加到2022年的47.56億元,增長3萬多倍。糯扎渡水電站投產發電,全縣發電量由1957年的21萬度增加到2022年的108.2億度,增長5萬多倍﹔精制茶產量由1976年的23噸增加到2022年的1967噸,增長84.5倍﹔白糖產量由1982年的1704噸增加到2022年的12.4萬噸,增長71.8倍。白糖、酒精、水泥等工業產品從無到有,產量快速增長,2022年白糖產量12.4萬噸,酒精產量4620噸,水泥產量145.3萬噸。

現代旅游業快速發展。成功創建2個國家4A級旅游景區、4個國家3A級旅游景區。接待旅游總人數由2013年的125萬人次增加到2022年的640.14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由5.76億元增加到67.34億元。建成龍竹棚老寨、大歇場、左都、班利等一批鄉村旅游示范點,被評為“雲南省旅游強縣”“省級旅游扶貧示范縣”。

電子商務飛速發展。2022年,85%以上的農特產品實現了線上銷售,完成電商零售額9.06億元。今天的瀾滄,產業體系更趨完善,正向著“三產融合、多業疊加”的良好態勢發展。

城鄉變化翻天覆地

多年來,瀾滄縣聚焦整體重塑、全域提升,全面補齊“兩污”治理、供水供電、市政道路等“軟肋”,強力推進“兩違”專項整治,雙向發力改造棚戶區和老舊小區,提速建設“美麗縣城”“智慧城市”,高標准推進勐朗快樂拉祜小鎮建設,城市綜合承載力顯著增強,成功創建“國家衛生縣城”“省級文明城市”。

瀾滄景邁機場建成通航,思瀾高速公路建成通車,5條出縣交通主干道全部建成二級公路,所有建制村及95%以上的村民小組道路實現硬化,全縣公路裡程突破1萬公裡、居全市首位,成功申創為2022年“四好農村路”全國示范縣。

瑞孟、瀾孟、孟勐3條高速公路建設加快推進,雙瀾、景瀾2條高速公路啟動前期工作,瀾滄江244界碑至臨滄港四級航道建設工程啟動實施,水、陸、空立體化綜合交通運輸網絡加快構建。大力實施人飲安全和農灌用水為主的水利建設,2022年末,全縣共有水庫47座,總庫容達9389.5萬立方米,有效灌溉面積達43.7萬畝。行政村光纖寬帶、4G網絡和重點區域5G網絡實現全覆蓋。今天的瀾滄,城鄉面貌邁入了舊貌換新顏的“快車道”,基礎設施完成了從瓶頸制約到優勢支撐的巨大轉變。

發展活力加速釋放

多年來,瀾滄縣深入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國資國企、財稅金融、教育衛生等各領域各環節改革,全面完成黨政機構改革,發展活力充分釋放。深化“放管服”改革,頂格落實減稅降費等惠企利民政策,疏通服務群眾的“中梗阻”,營商環境穩步向好,減稅規模最高年度達9935萬元,市場主體活力持續激發,每千人擁有市場主體96個。

堅持以“一把手”招商帶動全員招商,對招商項目全鏈條推進、全過程管理、全要素保障、全方位服務,一些知名企業投資瀾滄、扎根瀾滄,酵母制品生產線、冷鏈物流、數字藍莓、千畝高標准蔬菜基地等項目穩步推進,“一園四片”工業園區成為招商引資主要聚集地和重要載體,累計引進省外到位資金426.85億元。積極服務和融入“一帶一路”建設,加強與周邊國家和地區多領域交流合作,累計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67.5億美元。今天的瀾滄,發展活力加速釋放,正成為投資熱土、興業沃土、創業樂土。

生態底色不斷厚植

多年來,瀾滄縣聚力打好“藍天碧水淨土”三大保衛戰,全面落實河(湖)長制、林長制,實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瀾滄江流域生態防護工程,累計治理水土流失1211.61平方公裡、退耕還林還草32.57萬畝,森林覆蓋率由31.6%提高到70.12%,集中式飲用水水源水質全部達標,土壤環境質量總體保持清潔,榮獲“中國天然氧吧”稱號,成功創建瀾滄國家森林公園和17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129個市級生態文明村,景邁山申遺順利通過國際古跡遺址理事會專家現場考察評估。

今天的瀾滄,城鄉天更藍、水更清,山水之間充盈著自然之美、生命之美、和諧之美,一幅山水和諧的秀麗畫卷正在舒展,綠色名片更加靚麗。

惠民成果更加豐碩

多年來,瀾滄縣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奮斗目標,民生支出佔財政支出比重保持在80%以上。教育事業實現優先發展,先后實現了“普六”“普九”、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全縣各級各類學校由1953年的65所增加到2022年的244所,增長2.7倍。普洱職教分中心、瀾滄上海新紀元第二民族中學、瀾滄一中北校區等建成並投入使用,新增校舍面積96.47萬平方米,學前三年毛入學率、九年義務教育鞏固率、高中階段毛入學率分別提高到86.91%、96.45%、87.95%,全國首創的“院士專家指導班”為培養新型職業農民樹立標杆,依托教育人才“組團式”幫扶全力打造“一縣一名校”。

“健康瀾滄”建設全面提速,全縣醫療衛生機構由1953年的4所增加到2022年的239所,增長近60倍﹔全縣衛生機構床位數由1953年的15張增加到2022年的2219張,增長147.9倍。完成縣第一、第二人民醫院和縣婦幼保健院、縣中醫醫院等新建擴建,縣鄉村三級醫療機構實現標准化建設,依托醫療衛生人才“組團式”幫扶縣第一人民醫院,52項新技術以及整形外科、兒童先天畸形整形修復中心等科室實現從無到有。全縣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達106.25%。

公共文化事業繁榮發展,2022年末,全縣共有藝術表演團體1個,公共圖書館1個,文化館1個,博物館1個,鄉(鎮)文化站20個,文化設施基本實現城鄉全覆蓋。“送戲下鄉”文化惠民演出活動120場次,觀眾達5萬人次。公共圖書館總藏書量5.4萬冊,總流通1.1萬人次。擁有各級非遺項目62項,省級傳統文化生態保護區3個,各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252名,非遺傳習館(所)、傳習基地19個。話劇《農民院士》等優秀劇目在全國巡演,舞蹈《擺出一個春天》登上春晚舞台,“擺”出了瀾滄各族人民的文化自信,“擺”出了瀾滄民族文化絢爛的春天。

民族團結堅如磐石。自治縣成立以來,全縣各族人民始終堅持黨的領導,推動黨的民族政策和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瀾滄落地生根、開花結果。積極促進民族文化大發展大繁榮,“阿朋阿龍尼”“擴塔”成為傳承和弘揚民族文化的重要節日,各族人民深入交往交流交融。緊緊圍繞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這條主線,大力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深入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七進”和群眾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成功創建“第三批全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

今天的瀾滄,各族群眾人民群眾的幸福感、獲得感顯著提升,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紐帶更加牢固。(張華 瀾滄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