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嘯千山堪逐夢 滿載春色萬家歌
——彌蒙高鐵建成通車側記

由蒙自開往昆明的首趟列車經過南盤江雙線大橋。張洪科攝
2022年12月16日,這是個陽光明媚的冬日,滇南明珠蒙自一片沸騰——彌蒙高鐵建成通車運營,這成為了蒙自乃至整個紅河州、雲南省的一件盛事。市民們爭相傳達這一喜訊,彌蒙高鐵的開通,是一曲時空“接軌”處的時代浩歌。
2023年2月1日,臨近立春時節,彌蒙高鐵開行直達大理的動車,從大理站始發的復興號CR300AF“藍暖男”動車組經過四小時的旅途跋涉,滿載著數百名旅客,駛入紅河站。自此,滇南明珠觸手可及,風花雪月近在咫尺。山與海的浪漫約定,讓夢想變成現實。
由紅河站開往大理站的復興號動車組整裝待發。蒙自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詩和遠方”的通達
“我想去大理,看蒼山洱海、風花雪月。”
“我想早上在蒙自吃一碗過橋米線,一盞茶的工夫就可以到昆明翠湖看紅嘴鷗。”
……
每一個心願,隨著彌蒙高鐵的開通成為現實。彌蒙高鐵的開通,是“加速度”的創舉,同時也讓“詩和遠方”的通達更為迅捷。
乘客在蒙自紅河站合影留念。張立嵩攝
“彌蒙高鐵的開通,意味著蒙自邁入高鐵時代。它不僅提供了環保和高能效的運輸系統,使人們的出行更為便捷。同樣也會帶動蒙自旅游業的發展,蒙自的特色旅游將吸引更多游客前往,讓人們在就業方面有了更多的選擇,將會加速人才的流動。”遠在北京工作的蒙自籍詩人、新華社記者李鬆聽聞家鄉的巨變,感慨萬千。李鬆於1999年辭去蒙自的工作,為倡導環保出行,開啟了騎自行車前往北京的環保之旅,整個行程用時51天。如今,距他騎行北上已過去23年,當他得知家鄉的巨變,欣喜之情難以言表。
“二十多年前,蒙自城區的主干道紅河大道剛開工,城市道路也多是坑坑窪窪。每天有一趟或兩趟小綠皮火車慢吞吞地從蒙自出發,四個多小時才到昆明。坐小中巴車更是要六七個小時才到昆明。想不到現在從北京回蒙自,可以朝發夕至。真是由衷地為家鄉的發展感到自豪。”李鬆說。
蒙自南湖遠眺。佴斌攝
彌蒙高鐵的開通,意味著蒙自“高鐵時代”的來臨,時空的新距離,拉近了心的距離。為人們帶來高品質的生活體驗的同時,也為蒙自的發展帶來無限可能。
“今天剛從大理回來蒙自,很榮幸能成為這條路線上的第一批體驗者。一路風景一路歌,很好!”這是蒙自市民張亞軍乘坐大理站始發蒙自的動車后,在“今日蒙自”微信公眾號的留言。一列動車的開通,讓滇南明珠蒙自和充滿風花雪月的大理,成為了“詩和遠方”的互通之地。
蒙自過橋米線。蒙自市融媒體中心供圖
畫面的追蹤和聚焦
作為新時代的記錄者和見証者,新聞工作者、攝影愛好者們用鏡頭記錄著蒙自跨越發展的一幀幀美好畫面。畫面的定格和聚焦只是一瞬間,歷史的發展卻是漫長的,攝影師們用鏡頭追蹤記錄鐵路這一文化線路的發展歷程,更是經歷了漫長時光。
彌蒙高鐵的開通,是不是能給攝影愛好者帶來一些新的視覺?或者說更具有時代意義的攝影題材呢?攝影師張洪科談道:“彌蒙高鐵的建成開通,為我們帶來了許多具有時代意義的拍攝題材。比如位於蒙自市雨過鋪街道新樂村附近的3條鐵路交匯點,這畫面在全國也少見。又比如彌蒙高鐵南盤江雙線大橋,這些橋梁雖然建筑形式、材質、工藝各不相同,但都是時代科技和智慧的產物。”去年年初,張洪科在長虹橋附近拍攝了一張四橋同框的圖片,獲得了紅河州攝影家協會主辦的建黨百年攝影展紀實類一等獎。作為見証者和記錄者。對於彌蒙高鐵的開通,張洪科所說的“與有榮焉”四個字,道出了無數人的心聲。
雲蒸霞蔚的蒙自城。佴斌攝
在彌蒙高鐵列車高亢嘹亮的鳴笛聲中,向外的腳步和向內的視野雙向互動。更多的人走出蒙自群山,看到了外面的世界。更多的蒙自元素隨之進入人們的視野:一年四季陽光充足,洋溢著萬頃榴色的蒙自壩子﹔“天下一碗”美名傳揚的蒙自過橋米線﹔西南聯大蒙自分校紀念館、中共雲南一大會址查尼皮、碧色寨滇越鐵路歷史文化公園等地,以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吸引著游人﹔蒙自南湖公園波光瀲灩,花木扶疏﹔蒙自石榴公園飛閣流丹、詩意盎然﹔長橋海國家級濕地公園,水鳥翩躚、長橋臥波……
一個個美好場景,隨著彌蒙高鐵的通車扑面而來。可以預見,彌蒙高鐵建成通車帶來的發展機遇、釋放的紅利,將有效轉化為興邊富民、鄉村振興的具體舉措,實實在在惠及蒙自市各族人民。蒙自,將在高鐵列車的嘹亮鳴笛聲中,引吭高歌,逐夢新征程!(張艷娥、胡文、佴斌、鄧家晨、趙釩雅 蒙自市融媒體中心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