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亮紫禁城的那些大型宮燈

萬壽燈燈杆上部故宮博物院影像資料庫供圖
【博覽薈】
每年從歲末到元宵,我國都有挂燈籠、賞花燈的傳統民俗,以表達對新年的美好祈願。類似的,在明清時期,紫禁城乾清宮前均有新年立萬壽燈、天燈的禮俗活動。其中,萬壽燈安設於乾清宮前丹墀(殿前台階)之上,天燈安設於乾清宮丹墀之下。作為節慶禮儀用燈,萬壽燈、天燈體量雍容碩大,燈型繁縟華美,制作工藝精湛,寶聯(燈聯)寓意豐富,是我國宮燈的典范。
萬壽燈為楠木質,燈杆直徑約0.5米,高約12.6米,表面通體雕刻雲龍紋,刷髤金漆。燈杆上部周圈均勻挑出巨龍首、蹲龍(含龍首、龍身)、仙人、弧形支撐造型各一個,這些造型組成一組。燈杆上部周圈共有八組這樣的造型。每組造型水平同向出挑,上下位置關系為:巨龍首下部為蹲龍,且與蹲龍雕刻成一體﹔蹲龍出挑略長於巨龍首,且長出的部位恰為蹲龍龍首部位﹔蹲龍龍首上部立有仙人,龍口內有懸挂寶聯用鐵環,龍首正下方則與弧形支撐的挑出端固定。燈杆頂部為燈樓,其外觀為金漆罩面、重檐寶頂圓亭造型。樓內正中有短木軸,又有六扇繪制仙人圖案的扇面與木軸相連。起風時,各扇面可繞木軸轉動。另為保証燈杆穩定,其下部有四根斜木戧支撐。故宮博物院藏有清代萬壽燈模型小樣,並依據此小樣,於2019年初復原了乾清宮萬壽燈。
天燈材質、尺寸、頂部造型與萬壽燈相似,唯燈杆上部做法簡單。故宮藏《雍正十二月行樂圖·正月觀燈》中繪有天燈造型:四根戧木支撐起碩大的燈杆﹔燈杆上部橫跨有游龍一條,龍口下懸彩燈一盞﹔燈杆頂部的燈樓內,仙人圖片似隨風繞軸轉動。
萬壽燈、天燈的安設時間和上燈儀式極為講究。據《國朝宮史》卷八“安設天燈”記載,乾清宮前天燈、萬壽燈安設於每年十二月二十四日。當日,總管內務府大臣率員運送燈杆,從乾清門進入乾清宮區域。天燈自安設之日起每晚上燈,年后二月初三出燈(將燈放回庫房)。萬壽燈杆安設后,杆上懸挂寶聯(燈聯)十六幅,每幅兩面均繡金字聯句,內容均為歌頌國泰民安、慶賀瑞年佳節之語。除夕日,皇帝在保和殿舉行筵宴時,總管內務府大臣率員撤聯安燈。萬壽燈在除夕、正月初一、正月十一、正月十四至十六日上燈,其余日期懸挂寶聯,直至正月十八日出燈。另據嘉慶朝《欽定大清會典事例二》卷八百九十八載,嘉慶六年(1801年)起,乾清宮前的萬壽燈提前至除夕前一日安挂。
上燈儀式非常隆重。除夕晚,宮殿監(管理太監的官名,包括正侍、副侍等)傳各首領太監,在乾清宮前等候。在一名宮殿監副侍引領下,數名音樂太監由乾清門進入,站在乾清宮前丹陛兩邊。營造司(掌管宮廷繕修的機構)首領太監行一跪一叩禮,呼贊“上燈”。敬事房首領太監、乾清宮太監各一名,在乾清門檐下挂燈。隨后,音樂太監齊奏丹陛清樂《火樹星橋之章》:“火樹星橋,爛煌煌,燈月連宵夜如畫。春風料峭,鈞天奏徹簫韶。煙雲中,瑞靄交,籠著鮫綃……”在樂曲聲中,營造司太監安設萬壽燈,其他首領太監安設乾清宮廊內燈、丹陛兩邊石欄杆燈。各燈安設好后,樂曲停止。
巨大而又華美的宮燈引帝王贊嘆。乾隆帝詩《立天燈》載:“金龍護柱長數丈,四柱撐如巨靈掌。彩燈左右列丹墀,萬壽燈眀丹陛上。年年臘月二十四,縛架懸燈聲擾攘。百夫輿柱齊用力,一一都聽銅鑼響。燈上聯書細金字,惟乞歲歲登豐穰。瑤宮樂事與民同,從識太平真有象。”
乾清宮前的萬壽燈與天燈,是解讀我國古代宮廷禮制文化、年俗文化、宮燈文化的見証,亦是我國古代工匠精湛制燈技藝的反映。
(周 乾 作者系故宮博物院研究館員)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