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就民生“幸福圈”,船房村蝶變展新顏

在現代化城市發展浪潮中,城中村雖少有高速發展的跡象,卻充滿了濃濃的人情味和煙火氣。昆明市西山區船房村是目前昆明最大的城中村,具有房屋密集、暫住人口多、流動性大、治安環境復雜等特點,但低廉的生活成本讓它成為了很多外來務工人員的“避風港”。
生活便宜居住方便、吃喝玩樂應有盡有、鄰裡和諧轄區安定……在昆明市公安局西山分局西華派出所的治理下,如今的船房村蝶變新生,是群眾心中生機勃勃的“幸福之家”。
菜市場巡邏。西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流動人口服務站,讓老百姓在“家門口”把事辦成
基層派出所與群眾接觸最多、交流最廣,群眾是否認可和滿意是檢驗工作的“試金石”。
聯勤聯動、優化職能、提升治理能力、營造良好環境……西華派出所緊緊圍繞“讓群眾少跑路、數據多跑路”的目標,聯合社區居委會和村民小組,以片區為單位、以村小組公房為點位,創新推出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務管理站點,使社區服務由派出所“單打獨斗”變為與各方力量“協同作戰”,推動社會治理向縱深發展,打通人口管理和服務群眾“最后一米”。
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務管理站的建立,改變了以前登記、報備必到派出所的情況。多個分站點,各方力量相互配合又各自分流,減少等待時間,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輕鬆把事辦完。
每個流動人口和出租房屋服務管理站點配有社區民警、社區干部、專職協管員協助房東及時進行人員登記報備,做到流動人口底數清、情況明,精准施策、服務到位。
除了登記報備服務,合署辦公的站點還承擔著治安防控、保險購買、車輛管理、矛盾糾紛調解、網格化管理等工作。重點對違章搭建、電動車違規充電、私拉亂接電線、逃生通道不暢、房東主體責任不落實等問題進行摸排梳理,靶向施策、標本兼治,確保“人、房、氣、電、火”安全。
目前,共建成服務總站點1個,分站點4個,累計採錄信息1.2萬余條,流動人口登記率、辦証率均達到95%以上,開展矛盾糾紛化解40余次,安裝“安家昆明”APP近9000個,申領電子居住証2100余人,安裝“國家反詐中心”APP5000個,注冊“金鐘罩”小程序7000余個,組織發動“紅袖標”春城治安志願者等社區群防力量參與船房村滾動整治工作10余次,切實壓縮了違法犯罪空間。
船房社區“兒童之家”。西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向陽花”行動,打造群眾心裡的魅力社區
西華派出所轄區流動人口佔總人口數的80%,以外來務工人員居多。平時工作忙、作息不規律導致子女托管成了難題。
為打造一個更有幸福感、歸屬感、安全感的魅力社區,解決好群眾的“急難愁盼”。去年底,西華派出所聯合社會公益組織開展“向陽花”行動,成立船房社區“兒童之家”托管班,為外來務工人員子女提供課余照料、假期托管、文體娛樂教育等服務,解決了托幼難題。“兒童之家”周末也會免費開放,為有需要的家庭解決實際困難,讓孩子們在充滿樂趣的體驗中收獲成長、快樂學習。
“向陽花”行動是西華派出所推出的“四中心一融合”(綜治中心、信訪接待中心、矛盾糾紛一站式調處中心、網格化監督指揮中心)綜合治理管理機制的具體表現,不僅解決了務工人員子女托管難題,也有效減少了轄區兒童走失率,讓群眾更放心、更安心。
電動車充電檢查。西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村民治村,助推城中村管理呈現新面貌
自治有溫度,共治有力量,共享有基礎。隻有將工作觸角延伸到群眾身邊,才能筑牢平安的基石。
夜幕降臨,華燈初上,船房村也隨之熱鬧起來,街道兩旁聚集起各類攤販,“夜經濟”逐漸升溫。在熱鬧的街巷中,有一群身著輔警制服的阿姨,她們熱情地跟商戶、居民拉家常,“順便”了解近期有無異常情況。
這支“阿姨輔警隊”是西華派出所的 “亮點隊伍”,也是管好流動人口的“秘密武器”。為了真正走近群眾,提升流動人口管理效能,西華派出所成立了這支由30余名本村村民組成的輔警隊伍。
她們平均年齡四十歲以上,在這之前,有的是宅家收租的“包租婆”,有的是相夫教子的家庭主婦,船房村是她們最熟悉、最有感情的地方。這支隊伍如同“真人版”的流動人口管理系統,房東是誰,哪家來了新租客……問她們准沒錯。
流動人口反詐宣傳。西山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在抓實流動人口管理,夯實基層基礎等方面出實招、求實效的同時,西華派出所還持續圍繞治安盲點、亂點和各類安全隱患開展滾動整治,擠壓違法犯罪空間,最大限度提升群眾安全感和滿意度。
夏季治安打擊整治“百日行動”以來,西華派出所按照“以打開路、以打促防、以打固穩”的思路,亮劍攻堅,主動作為,大力整治社會治安問題、化解矛盾糾紛、嚴打違法犯罪,強力推進“百日行動”各項措施落地落實。
6月以來,西華派出所破獲案件85起,抓獲各類犯罪嫌疑人152人,刑事警情環比下降15%,社會治安明顯好轉,人民群眾居有所安。(肖金芳、柏應紅 西山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