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保山爭創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

人民網記者 木勝玉
2022年07月21日16:50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出雲南省會昆明,一路向西,車行498公裡后,置身滇西邊陲重鎮保山,扑面而來的是這個正在奮力創建國家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的“最炫民族風”。

保山與大理、臨滄、怒江、德宏毗鄰,轄隆陽、騰沖、施甸、龍陵、昌寧5個縣(市、區),有75個鄉鎮(街道),常住人口243萬人,少數民族佔總人口的10.9%,有漢、彝、傣、白、傈僳、布朗等13個世居民族。

近年來,保山市始終把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貫穿於黨的民族工作各領域、全過程,促進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共創美好生活,共護邊疆安寧。保山市在創建全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市工作中取得了顯著成效:成功創建600多個各具特色、亮點突出的各級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村寨和示范單位,10余萬戶民族團結進步示范戶,26個少數民族村寨被命名為全國、全省少數民族特色村寨,龍陵縣和190個單位被命名為雲南省民族團結進步示范縣示范單位,楊善洲精神教育基地等2個基地被命名為雲南省首批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保山學院被命名為首批雲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研究基地。

司莫拉-民俗文化陳列館

司莫拉民族文化陳列館。保山市民宗局供圖

幸福司莫拉 新歌獻給黨

2020年1月19日,騰沖市一個新晉網紅之地誕生,它就是清水鄉三家村中寨司莫拉佤族村。

在民族團結進步創建過程中,清水鄉把民俗文化傳承和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宣傳教育結合起來,建設民俗文化陳列館,傳承弘揚“新米節”“搭牛叢”等傳統節日,組建群眾文藝隊,定期不定期開展文藝匯演和聯歡,和各族群眾“共舞”,同八方來客“共歡”,推進節日同慶,文化共享,構建“我為人人、共建共享”的現代幸福觀,增進“中華民族一家親”的思想共識。

司莫拉也充分發揮作為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的作用,探索“10+N”宣傳模式,開展好多形式的民族團結進步政策宣講。把司莫拉的巨大變化和佤族兒女的幸福生活作為生動教材,講好“幸福司莫拉”的品牌故事,夯實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的思想基礎。

法治宣講進中寨。

法治宣講進中寨。保山市民宗局供圖

人心齊歸聚 濃情滿相依

走進保山市昌寧縣田園鎮勐廷社區,一個有著七百多年歷史的回漢民族聚居村,近年來聲名鵲起,先后榮獲“全國民族團結進步模范集體”“全國文明村鎮”和“全國民主法治示范村”等榮譽稱號。

 “剛來的時候對能不能融入這個大家庭還有一些擔憂,但經過5年多的共同生活,我現在生活得很幸福。”來自東北的吳健是滿族,也是村民馬永勝家的女婿,如今,在這個四世同堂的大家庭裡有漢族、回族、滿族共同生活。“我們互相包容,互相團結,日子過得越來越紅火。”馬永勝一家表示,在黨的領導下,這裡各族人民的生活會越來越好、更加團結。

像勐廷這樣的社區,在保山市還有很多,各民族盡管文化傳統、風俗習慣各異,但各民族群眾始終和睦相處、和諧共榮,積極交往交流交融,世世代代共同譜寫了民族團結一家親的動人樂章。  

清水鄉三家村-田園風光

清水鄉三家村田園風光。保山市民宗局供圖

文化凝民心  產業連萬家

在保山歷史名人博物館內展示著愛國愛家、團結奮斗,促進社會經濟和文化發展的先進人物的典型事跡,不僅是個人的生命歷程的呈現,更折射出保山各族群眾團結奮進的生動實踐。歷史名人博物館逐步探索出一條有特色、有亮點的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基地建設之路。

保山市隆陽區芒寬鄉,共涉及高黎貢山跨州市傈僳族移民731戶3938人,共建了4個跨州市的移民安置點。為了不斷促進傈僳族移民群眾融入到芒寬的多民族共同發展氛圍中來,社區積極弘揚民族文化,促進傈僳族移民群眾與其他少數民族的交流融合,將傈僳族文化活動進一步融入到彝族、傣族等其他少數民族文化活動中,讓民族文化傳播成為民族團結的凝聚力,為創建民族團結示范鄉提供強有力的精神支撐。

文化產業方面,保山市策劃制作了《十唱共產黨》《三聲鼓響》等文藝作品﹔組織編印大量學習宣傳材料,並將其納入各級黨委(黨組)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計劃、黨員干部教育培訓重要內容﹔電影《楊善洲》榮獲第十四屆中國電影華表獎“優秀故事片”、電影《布朗山的兒女》入選第33屆中國電影金雞獎民族電影展映開幕影片……全市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園百花盛開、美美與共。

同時,通過產業的強力發展,不斷帶動、夯實了保山市民族團結根基。一到金秋時節,保山市潞江壩的亞熱帶河谷裡蔗林如海,稻浪翻金,咖啡飄香。潞江鎮新寨村,近年因種植咖啡一躍而為“中國咖啡第一村”。為了提升咖啡品質,新寨村邀請農業技術專家到村裡開展技術培訓和指導,發展咖啡專業合作社,以“公司+合作社+農戶”的方式,實行統一品種、統一種植技術、統一生產資料、統一收購、統一加工。漸漸地,新寨咖啡走上了規模化、規范化的發展道路,咖啡品質得到極大提升,各類產品和原料遠銷海內外,深受市場青睞。

如今的新寨村,山水靈秀、花果漫山、干淨整潔、鄉風文明淳朴,讓人流連忘返。隨著新寨咖啡名氣越來越大,慕名前來投資、考察、旅游的客人越來越多,新寨人開始打造文化旅游名片,進一步提升知名度。

司莫拉民俗文化廣場

司莫拉民俗文化廣場。保山市民宗局供圖

傳承民族情  賡續團結魂

龍陵縣職業高級中學是一所由漢、傈僳、阿昌、傣、彝等少數民族組成的寄宿制縣級職高。一直以來,學校始終把各族學生“進得來、留得住、學得好”作為民族團結教育的重要抓手,重視對貧困民族學生的幫扶教育,深入、持久開展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學校採取“六個一”育人工程,以“民族團結一家親·技能圓夢氣象新”為教育載體,使民族團結進步教育在學校形成“內化於心、外化於行”的濃厚氛圍。

走進保山市施甸縣仁和鎮五樓明德小學,民族團結知識展板赫然醒目,文化氛圍分外濃厚,各族師生在潛移默化中感知民族團結的力量,共居、共學、共事、共樂,手足相親、守望相助。學校通過上好民族團結教育課,推進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教育進校園、進教材、進課堂,著力構建課堂教學、主題活動、社會實踐“多位一體”的教育體系,唱響了民族團結進步贊歌,在校園裡播撒了中華民族一家親的“金種子”,讓民族團結之花在校園競相綻放、絢麗芬芳。

“一花引來百花開”。如今,保山市中小學民族團結教育已“萬紫千紅”,覆蓋率100%,全市有23所學校被命名為“第一批保山市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單位”,騰沖市猴橋鎮猴橋民族完全小學被納入雲南省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二十個試點學校之一,5所學校被命名為“雲南民族優秀文化教育示范學校”。

為確保實現在學法用法上“不讓一個民族兄弟掉隊”,在普法進程上“不讓一個民族地區落伍”。保山市隆陽區把聚居在潞江鎮、芒寬鄉、楊柳鄉的傈僳族群眾列為普法重點對象,持續開展法治宣傳活動,極大地提升了少數民族的法治意識,少數民族聚居區的和諧氛圍不斷得到鞏固和提升。

騰沖市和順古鎮憑借自身歷史悠久,文化底蘊厚重,地域特色濃厚,把顯現文化、展現魅力作為民族團結進步創建工作的助推器,將創建工作根植於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深厚土壤,積極探索“黨建+傳統文化”模式,不斷傳承、弘揚和順和諧文化精髓,打造了一批具有市場競爭力的文化品牌,推出一批文化精品。

民族團結潤民心,文化認同鑄根魂。如今的保山大地上,全市各族人民團結和諧親如一家,攜手奮斗在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戰略有效銜接的康庄大道上,以昂揚的姿態向著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邁進,繼續譜寫民族團結進步事業的保山新篇章。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