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昆明之眼”更美更亮更有神

昆明城市品質提升工作推進會提出,要以開展城市品質提升七大行動為抓手,全面提高城市規劃建設管理水平,讓昆明更具特色、更富魅力、更有溫度。
承載著“昆明之眼”美譽和“一池翠湖水,半部昆明史”的翠湖片區,又該以怎樣的面貌回應這一期待呢?
提升景觀品質和文化內涵
近年來,隨著翠湖歷史文化片區提升改造工作的持續推進,翠湖“柳營洗馬”重現、翠湖—洗馬河—大觀河水系重新連接、“翠湖大文創”區域公共品牌不斷優化、“翠湖四時”主題文化藝術節系列活動陸續推出,翠湖片區帶給大家的文旅形象記憶愈發深刻。
在此基礎上,五華區啟動《翠湖片區整體提升規劃(2022)》編制工作,從總體研究和重點設計兩個層次,明確翠湖片區功能布局、交通系統優化、生態景觀完善、公共服務及市政基礎設施等。
日前,五華區召開翠湖周邊整治提升專題會議,“景觀提檔升級”成為翠湖片區整體提升的關鍵詞,“清水入翠湖”則是生態環境治理中的關鍵一環。
去年6月,翠湖補水泵站及補水管網改造工程正式通水,這讓翠湖水質改善立竿見影——今年5月,對水質要求很高的海菜花時隔半個世紀重現翠湖,“昆明之眼”的亮度因一朵小小的海菜花再度提升。
五華區還將繼續推進洗馬河、翠湖南路、東風路、人民路、西昌路等路段的河道復明工程,實現洗馬河全程復明,讓翠湖出水沿洗馬河流入篆塘。同時,以洗馬河為主線,恢復昆明歷史文化名城發展過程中的完整形態和昆明老城的歷史文化風貌帶。
五華區在改造過程中,引入“遺產小徑”的概念,以歷史文化步道的形式線性串聯翠湖周邊的歷史文化資源點,打造“昆明近代文明之路”。同時,充分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當地民俗活動,策劃城市文化事件,提煉翠湖文化符號與元素,設計開發周邊文化產品,發展片區文創產業,打造包括櫻花文化藝術節、藍花楹文化藝術節、銀杏文化藝術節、昆明海鷗文化節等翠湖文化品牌。
五華區還發布了“翠湖大文創”區域公共品牌。在今年第四屆藍花楹文化藝術節期間,“翠湖大文創”推出的藍花楹雪糕共售出超過6萬支,受到了廣大市民和游客的喜愛。今年4月,“翠湖大文創”產業聯盟正式成立,該聯盟將持續開展一系列論壇、合作、招商等活動,推動翠湖片區文化資源向文化價值轉化,增強文化消費新動能。
推動翠湖文博IP商業化
翠湖周邊歷史文化景觀帶是昆明資源最為富集的區域。五華區系統梳理了翠湖片區紅色文化、歷史文化、建筑文化脈絡,規劃建設了東至華山東路、南至文明街歷史街區、西至錢局街、北至西南聯大舊址的“翠湖博物館群”,設計出4條主題旅游路線以及翠湖文創、講武文創等文旅融合產品,展示片區內獨有的歷史文化脈絡。
目前翠湖博物館群已有18個專題博物館面向公眾開放,內容涵蓋歷史、人文、科技、藝術等方面。5月,五華區啟動昆明胡志明舊居修繕保護和陳列布展工作,博物館群的體量和內涵在不斷延伸。
五華區還將圍繞翠湖周邊文物價值的活化運用和博物館群的內容拓展,進一步挖掘整合翠湖周邊文博、文旅資源,重點發展演藝、娛樂、網絡文化、文化旅游、藝術品、工藝美術等細分行業,著力打造翠湖文博IP。
現在,從翠湖步行僅20分鐘就能到達昆明文明街歷史文化片區,連同正義路、南屏街,以及順城購物中心、昆百大、金鷹等多個商業綜合體,翠湖片區的文旅內容也在不斷延伸擴大,從而吸引更多的游客。
今年“五一”假期,翠湖、講武堂景區游客接待量達6.87萬人次﹔南屏步行街接待游客19.95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3881.70萬元。根據移動基站的數據統計,2021年僅南屏步行街總客流量就達到了9262萬人次,這為翠湖文博IP的培育帶來了無需另行引導的人流優勢。
下一步,五華區將整合周邊文林街酒吧娛樂、圓西路夜間餐飲等夜間消費業態,探索推進“點亮夜間博物館”工作,打造翠湖夜游秀、燈光秀等沉浸式游覽體驗空間,延長游玩時間。同時,通過打造“九巷十三坡”游學路線、街巷博物館,布局先生坡、天君殿巷等傳統街巷文創市集、燈光雅集,組織策劃廣場、傳統庭院演出等活動,進一步增加翠湖片區游覽項目。(王恩國)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