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以為是的“善意謠言”也會造成傷害

1996年,南京大學成人教育學院女大學生刁愛青遭人謀殺,此后26年間,這起案件長期未獲偵破,逐漸以“南大碎尸案”之名,成為輿論關注的懸案。對受害者的家屬而言,26年的追問與等待,無疑是一場漫長的煎熬﹔而將殺人真凶繩之以法,也必然是辦案民警的夙願。
近日,一則直指案情中心的網絡傳言,讓眾多關心這起案件的人“空歡喜”了一場,也讓社會直觀感受到網絡謠言與虛假信息之害。5月30日,該案代理律師周兆成在社交媒體發文表示,有網友爆料稱,南京市公安局刑偵支隊在安徽省馬鞍山市逮捕一名犯罪嫌疑人,懷疑其涉嫌參與“南大碎尸案”。提及這則傳言時,周兆成特別指出:消息尚未獲得官方証實,“如果是造謠,那真的太無底線了”。
這則“好消息”傳言很快就被有關部門証偽。5月30日當天,南京市公安局、南京市網信辦有關工作人員先后對媒體表示:“南大碎尸案”暫未偵破,網傳情況系謠言。盡管這已經不是公眾第一次看到以“懸案告破”為噱頭的謠言,但對受害者家屬而言,這卻無異於一場心靈折磨。理智的網民或許一開始就對這類傳言持有懷疑態度,但受害者家人很難保持同等程度的冷靜。面對採訪,刁愛青的姐夫錢先生表示:他們也希望這個消息是真的,可以告慰妹妹的在天之靈。然而,謠言能帶給他們的,隻有希望破滅后倍增的失望和更加漫長的等待。
究竟是誰炮制這樣的謠言?這個問題暫時還沒有答案。不過,在社交媒體上的相關討論中,不乏有網友認為:這是一個“善意的謠言”。這裡所謂的“善意”,並不是說網友認同造謠傳謠者的立場,而是說就連造謠、傳謠者本人,也未必意識得到自己的錯。
從謠言形成機理上看,造謠傳謠者可能是聽到了某些警務消息,然后擅自“腦補”,錯誤地將這些消息和“南大碎尸案”聯系了起來。不論是在謠言產生的源頭,還是在后續的傳播鏈條之中,傳播者越是盼望案件早日破獲,越可能一廂情願地把“腦補”出來的情況當真。
從社會應對謠言的經驗中,我們不難總結出一個規律:越是在糟糕的境況之下,人們越容易相信積極的、看起來可以扭轉事態繼續惡化的消息。這種心理特征固然是人之常情,但也給所謂“善意的謠言”創造了傳播條件。對公共輿論場上的傳播主體而言,理應本著求真務實、實事求是的原則審視所有信息,拒絕輕信、謹慎求証。畢竟,如果一則謠言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給社會帶來了損失,不論拿出多少“善意”的理由辯護,都是蒼白的。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流行之初,網上一度盛傳過一大批這類謠言。從“蒙古國送的羊集體過境”,到“板藍根加醋可以殺死新冠病毒”,如此種種,都是符合公眾主觀期待而得以傳播的謠言。乍看之下,與那些制造恐慌的謠言相比,這些“正面”謠言似乎沒有太大的直接危害,但是,其中暗含的偽科學、反科學底色,以及“我相信的就是真的”這種思維習慣,卻會污染輿論傳播環境。不久之前,在部分疫情封控區,甚至有個別網民為了“減少焦慮”,在別人發布的求助帖下,謊稱當事人已經得到妥善安置。對急需幫助的人而言,這種自以為是的“善意”無異於落井下石。
真就是真,假就是假,虛假信息沒有善惡之分。驅動謠言的所謂“善意”,即便不是由惡意偽裝而來,也是盲目、偏執的“善意”。互聯網空間的信息環境十分復雜、信息來源良莠不齊,面對謠言,公眾不僅要擦亮雙眼,提升媒介素養,讓自己具備更強的辨識力,也要走出心理盲區,以更理性客觀的心態看待“投其所好”的謠言,如此才能讓我們的輿論空間更“干淨”。(楊鑫宇)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