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博5年沒發一篇論文 他為什麼能堅持到底

讀博第五年還沒有發論文,是一種什麼樣的體驗?2020年,正在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讀博的邵帥,寫了一篇萬字長文,講述自己讀博5年一篇文章未發,甚至連收13封拒稿信的故事。今年5月,邵帥已經來到中國科技大學工作,現任計算機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幾乎每個博士生在讀期間都會收到過拒稿信,甚至被拒次數遠遠多於13次。2019年,美國密歇根州立大學一名環境科學與政策專業博士生,用17封拒信做成裙子參加答辯,拒信做完裙子還剩下不少。“成功”的博士背后都有各自感人的故事,但都有一個共同的特征,就是堅持。
究竟該如何看待科研過程中的挫折?堅持不該是盲目的,而離不開理性、科學性和反思性。
首先,是否熱愛科研這份工作,是博士生能否堅持下去的前提。邵帥說,自己遇到了一個支持和鼓勵他的導師,讀博的“坑”根本不存在,他對科研是熱愛的。很多人對科研或許並不那麼熱愛,甚至也不明白讀博意味著什麼。雖然在收到錄取通知會帶來很多喜悅,甚至受到周圍人的崇拜,但入學后無盡的論文拒稿,催生難以畢業的焦慮。與其說讀博是去讀書,倒不如說讀博是去工作,博士生是需要一定量學術產出的,如果反感這項工作,自然無從堅持。
其次,面對不斷拒稿,更應該反思如何有效提升自己的科研水平。從個人角度看,被拒稿很痛苦,而站在期刊編輯和審稿人角度看,期刊版面本就有限,面對海量投稿,隻能選擇其中的優質作品。國外好多期刊即使不錄用稿件,也會給出修改意見,可以促進年輕學者反思和進步。畢竟,對某個問題的研究需要長時間投入,修改也是一個不斷打磨、鑽研、積累和提升的過程。
學術考核需要建立相應退出機制,也應當提供相對寬鬆的科研環境。很多博士生畢業后進入高校、科研院所,仍然會面臨非升即走、合同約定科研指標等壓力。績效考核確實能督促年輕人不輕易“躺平”,形成持續奮斗的動力,但如果將考核周期限制在較短時間之內,違背了科研工作的基本規律,就會出現隻追求期刊發表等級、論文發表數量的績效考核“悖論”。
如果考核標准隻關心你的論文發在哪裡,總共發了幾篇,沒人關注你寫的是什麼內容,沒人在乎你的成果為推動學術發展的貢獻度,年輕學者就會被考核指標綁架,從事純粹研究的獲得感自然難以實現。
面對科研路途中的挫折,堅持是成功的砝碼,也是個人內在品格的精神追求。而外部學術環境也要給予更多彈性空間,讓年輕學者更加從容地堅持。(胡波)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