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立足“三個定位”,蹄疾步穩向未來

“不斷鞏固中華民族共同體思想基礎,促進各民族在中華民族大家庭中像石榴籽一樣緊緊抱在一起”“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向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活力,以大開放促大發展”……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來自雲南的代表委員們圍繞努力成為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生態文明建設排頭兵、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三個定位”目標要求,認真審議討論政府工作報告,為雲南實現高質量跨越式發展謀劃出路、凝聚力量。
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
民族團結是我國各族人民的生命線,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是民族團結之本。
政府工作報告提出,要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促進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推動民族地區加快現代化建設步伐。
雲南省民族宗教事務委員會主任拉瑪·興高代表說,雲南是擁有少數民族種類最多的邊疆省份,在維護民族團結和邊疆安寧上擔負著重要責任,做好民族宗教工作意義重大。
在黨的民族政策光輝照耀下,雲南堅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為主線,全力建設我國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十三五”期間民族自治地方生產總值年均增長8.4%,高於全省平均水平,11個“直過民族”和人口較少民族整族脫貧,各民族手足相親、守望相助的紐帶更加牢固,愛黨愛國愛大家庭的情感更加升華,合力守邊固邊興邊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
地處烏蒙山腹地的雲南省昭通市是全國脫貧人口最多的地級市。“沐浴黨恩,烏蒙巨變。”昭通市委書記郭大進代表說,新時期,昭通將牢牢守住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的底線,持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大抓產業、招商、基礎設施、城鎮建設,努力推動“烏蒙新變”。
輝煌歷史是各民族共同奮斗的結果,新的輝煌也需要各民族繼續團結奮斗。
拉瑪·興高表示,雲南要將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作為核心要義貫穿民族團結進步示范區建設全過程各方面,確保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意識各項工作有形、有感、有效。
“我的家鄉有漢族、苗族、瑤族、彝族等6個民族,我們都是中華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員。”來自雲南省富寧縣木央鎮木杠村的農寧安代表說,各民族要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團結奮進,共同創造更加幸福美好的未來。
守護綠水青山,推動綠色發展
持續改善生態環境,推動綠色低碳發展。加強污染治理和生態保護修復,處理好發展和減排關系,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加快形成綠色生產生活方式……政府工作報告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可持續發展作出部署。
時下,蒼山洱海畔,水清地綠,游人歡歌。
作為一顆璀璨的“高原明珠”,洱海經歷了“起死回生”的洗禮:從清澈見底到富營養化,再到搶救治理、穩定向好。
雲南省生態環境廳駐大理州生態環境監測站副總工程師楊曉雪代表說,“洱海之變”是各方“共抓大保護”的結果,成為雲南建設生態文明的一個縮影。未來,大理還要努力統籌保護與發展工作,積極探索綠色發展模式,全力重構綠色產業體系,讓綠水青山美起來、百姓口袋富起來。
雨林密布、亞洲象自由棲居、物種資源豐富……森林覆蓋率高達81.34%的雲南省西雙版納州具有優越的生態條件。近年來,西雙版納州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堅持綠色是底色、生態是本色、保護是特色,在保護中發展、在發展中保護,走出一條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路子。
“保護就是發展。”西雙版納州委書記鄭藝代表說,西雙版納州推動建立文旅康養、橡膠、茶葉、現代農業四大重點產業鏈“鏈長制”,聚焦四大綠色產業招商建鏈、補鏈強鏈,用產業發展支撐生態保護。全州第一產業增加值年均增長8.2%。其中,普洱茶精制茶加工業稅收6.04億元,42萬茶農僅茶業一項收入,人均就達1.5萬元。群眾成為生態保護的最大受益者。
鄭藝說,西雙版納將利用好綠色資源優勢,積極探索參與“雙碳”交易,把生態產品價值轉化為經濟價值,把生態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讓更多群眾享受到生態保護紅利。
作為國家綠色經濟試驗示范區,雲南省普洱市率先實行GDP和GEP(生態系統生產總值)雙核算制,探索綠色發展新路。來自普洱市瀾滄縣勐朗鎮勐濱村的李秀梅代表說,今后可通過“兩山銀行”等新方法探索生態價值有效轉化路徑,大力發展綠色產業,走出一條生態與生計兼顧、增綠與增收協調的新路子。
向高水平對外開放要活力
雲南與南亞東南亞的17個國家接壤或毗鄰,地處國內大循環和國內國際雙循環的交匯點,背靠14億人口中國大市場,面向23億人口南亞東南亞大市場,具有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的優越條件。乘著“一帶一路”建設東風,抓住區域全面經濟伙伴關系協定(RCEP)各項政策紅利,雲南對外開放大門打開、步伐加快。
對外開放,交通先行。黨的十八大以來,雲南著力加強同周邊國家互聯互通國際大通道建設。尤其是鐵路飛速發展,面向南亞東南亞鐵路國際通道逐步形成,“八出省五出境”骨架網絡基本成型,鐵路營業裡程由2634公裡增長至4666公裡,累計完成鐵路建設投資2445億元。2021年12月3日,中老鐵路開通運營,目前呈現出客貨兩旺的態勢。
一路通,百業興。隨著雲南深入實施中老鐵路沿線開發三年行動計劃,推動面向南亞東南亞綜合交通、能源、數字、通信、物流樞紐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地區合作全面加強。
政府工作報告指出,積極擴大有效投資,圍繞國家重大戰略部署和“十四五”規劃,適度超前開展基礎設施投資。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王耕捷代表說,中國鐵路昆明局集團今年要大力實施鐵路“建網提速”工程,力爭完成建設投資170億元以上,投產新線400公裡左右,實現雲南14州市通達鐵路目標。
港口是基礎性、樞紐性設施,是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位於雲南昭通市的“萬裡長江第一港”水富港,是雲南第一大內河港,也是雲南唯一能夠實現3000噸級船舶江海直達運輸和吞吐量最大的港口。“加快推進水富港建設,將為雲南融入長江經濟帶發展、建設面向南亞東南亞輻射中心提供有力支撐。”郭大進說,昭通市將全力爭取和整合資源,堅定不移推進水富港擴能工程建設。(記者 字強)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