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鄉村振興如何留住“土專家”“田秀才”

編者按
鄉村振興,人才是關鍵。自2021年4月中共雲南省委組織部啟動雲南“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以來,全省129個縣(市、區)已選派10190名各類人才幫扶6913個行政村,全面助力鄉村振興。在這項行動中,來自各領域的人才不僅為鄉村帶來了“智慧之光”,也發現了雲南省農村地區在引才、育才方面存在的問題。2021年底,雲南日報就此項工作進行專題報道之后,陸續有讀者給編輯部來信表達關注與思考。我們選取了4封來信進行摘登,並根據信中反映的問題開展討論、提出建議,共同探討鄉村振興如何補齊人才短板問題。
一線來信
1
段紅麗
中共鶴慶縣委書記
鶴慶縣素有“銀都水鄉”美譽,一代又一代的鶴慶銀匠們用手中的小錘敲響了鶴慶銀器的名氣。鶴慶銀器業的蓬勃發展,離不開技能人才的支撐。這幾年,鶴慶著力暢通發現人才的渠道、搭建人才成長的平台,並制定出台了一系列政策,培育壯大本土技能人才隊伍。目前,全縣共有鶴慶銀器鍛制技藝非遺傳承人82人,有4人獲評“雲嶺首席技師”。
我們的主要做法是:
暢通發現人才的渠道。鼓勵鄉土人才參加國家、省、州、縣各級部門組織的各項技能大賽,從中發現人才。
搭建人才成長的平台。重視人才技能培訓,在新華銀器小鎮·新華銀匠村裡建成了銀器文化交流培訓中心、小鎮會客廳、教學實踐基地等,為技能人才交流培訓提供了場所和平台。同時,讓重點銀器企業參加省內外各類展銷活動,拓展本土人才眼界,提升綜合素質。
制定人才成長政策。鶴慶整合各類人才政策,制定出台《“鶴陽名匠”創新創業行動方案(試行)》,引導高層次人才發揮“傳幫帶”作用,鼓勵各類鄉土人才創新創業。
發揮人才引領產業的作用。注重發掘與市場契合度高的領軍人才,努力將人才優勢真正轉化為產業優勢,帶動更多群眾增收致富。
2
劉凱檳
陸良縣逸禾花卉種植專業合作社負責人
2015年大學畢業后,我返鄉創業,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關心和支持下,我的花卉種植公司成為佔地1000余畝、年產值5000萬元的規模化花卉種植基地,帶動了周邊56戶農戶、260人創業致富。
2021年以來,陸良縣委、縣政府大力開展“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一大批專家人才涌向基層一線助推鄉村振興。我們既需要專業技術人才,也離不開本土的“田秀才”﹔既需要企業管理人才,也需要善經營的“農創客”。但是,當前農業行業社會認可度低,不少農業高校畢業生轉行就業,農業公司人才引進難,農業行業人才流失嚴重,嚴重制約了涉農行業的發展。以我們合作社為例,現有從業人員中大多數為中年人,缺乏能夠向上連接公司發展方向,向下輻射基層日常工作的復合型人才。我懇切希望相關部門廣辟引才渠道,強化精准培訓,切實發揮出人才最大價值。
3
盛靜波
華中科技大學援派臨滄市臨翔區螞蟻堆鄉螞蟻堆村第一書記兼駐村工作隊隊長
臨滄市臨翔區螞蟻堆鄉螞蟻堆村地處鄉政府集鎮中心,天猴高速、214國道穿境而過,區位優勢明顯,是全區鄉村旅游發展核心區。在當地黨委、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幫助下,我們工作隊堅持科技興農富農,讓鄉親們在家門口就有活干、有錢賺,我們也對“把科技成果體現在大地上,留在農民的口袋裡、頭腦裡”有了深刻的體會。
當前,省裡正在實施“萬名人才興萬村”行動,臨翔區立足“茶、果、糖、菜、牛”五大產業,以“派一人、包一村、抓一業”的方式,推行“3+N”農旅產業人才服務小組結對服務,螞蟻堆村也有了2名科技特派員和農旅專家人才結對幫扶到村。但目前,選派科技特派員主要以“單兵作戰”為主,跨界協同、利益聯結還不夠,個體服務能力不足帶來的缺陷,難以滿足茶葉、核桃等在種植、加工、新產品開發、市場銷售各環節全產業鏈的發展。
一隻螞蟻的力量微小,倘若集聚各方人才的齊心努力,共同富裕的大門將更快開啟。面對農民文化素質偏低、農村科技服務薄弱、共享機制不活等問題,亟需構建“幫扶高校院所專家+科技服務團隊+鄉土人才”的科技人才服務體系,努力從節點服務向全鏈條服務拓展。同時建議從省級層面進一步完善扶持科技特派員政策,鼓勵科技特派員與基層結成“風險共擔、利益共享”的共同體,促進科技成果轉化。
鄉村振興的壯麗篇章需要各方人才續寫,希望更多的人才力量匯聚鄉村,我堅信螞蟻堆村未來可期。
4
胡黨進
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曼來鎮農場田村黨總支書記
我們村是靠種植三華李遠近聞名的。然而,在兩年前,三華李果樹產量低,白粉病、炭疽病頻發一度讓果農喪失繼續種植的信心。隨著玉溪市開展“百名專家扶百村”行動,精准選派玉溪市農業科學研究院專家到農場田村開展幫扶后,我們村的三華李產業發展發生了全新的變化。
以全省開展“萬名人才興萬村”為契機,我們自籌農資建設75畝三華李高效綠色科技示范基地,精選10名市縣兩級農技專家點對點培育10戶優質綠色高效示范戶,通過植物營養診斷、測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綜合綠色防控等技術措施,使三華李品質、賣相和市場競爭力都上了一個新台階,每畝產量增加283.3公斤,每畝產值增加566.6元,遠銷廣西、四川、湖南等地。
幫扶不是“包辦替”,怎樣打造一支不走的幫扶隊伍?我認為,當前我們急需兩類農村人才,一是農業科技人才,幫助解決農村傳統產業技術提升遇到的很多瓶頸問題﹔二是電商人才。當前,水果線上銷售佔了很大份額,電商人才是解決優質水果跨地區銷售難的關鍵一招。
為持續鞏固農場田村優質農產品在市場上的競爭優勢,我們希望能與農業科研院校建立長期技術支持和合作伙伴關系,打造出全省乃至全國優質的三華李品牌,讓更多農戶分享科技帶來的紅利。同時引進電商方面的專家,開展培訓,培養網絡銷售能手,激發廣大農民奔向共同富裕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為鄉村振興匯聚起更強力量。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