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印發16條硬核措施

高質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

2022年02月16日08:35 | 來源:昆明日報
小字號

原標題:高質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

為破解“城市病”,提升城市品質,有效解決停車難、架空線、城市內澇等問題,近日,省政府辦公廳印發《雲南省高質量推進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若干政策措施》(以下簡稱《政策措施》)。《政策措施》從總體要求、提升規劃設計水平、提高管理效能、創新運營模式、完善評價機制5個方面,提出16條具體政策措施,旨在解決雲南省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系統規劃缺乏、資金保障不足、體制機制不順等問題,加快推進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工作。其中提到,按照“誰受益、誰出資”原則,鼓勵居民通過直接出資、使用(補建、續籌)住宅專項維修資金、提取住房公積金、讓渡小區公共收益、捐資捐物、投工投勞等方式參與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

“留白留綠”

為城市戴上“綠色項鏈”

如何提升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規劃設計水平?《政策措施》從摸清底數,建立任務清單﹔加強統籌,高質量開展規劃設計﹔強化規劃整體性、協調性,提升城市品質3個方面,提出具體路徑。其中,要求各地建立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任務清單。原則上,2000年底前建成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按照基礎類、完善類、提升類因地制宜納入清單。

規劃設計上,要求各地原則上要在全國范圍內擇優遴選具有相應資質和成功案例的規劃設計團隊,提升規劃設計質量和水平。各級政府要按照統一規劃、分步實施的原則,統籌局部與整體、短期與長期,綜合考慮城市功能定位、文化特色、建設管理等多種因素,開展街區設計、小區設計、單體建筑設計,確保改造工作與周邊社區景觀風貌和建筑布局相協調、與歷史文化保護和傳承相結合、與所在社區功能定位相符合、與小區人口結構和民生需求相契合。全面提升城市內部規劃布局的合理性,使住宅、商業、辦公、文化等不同功能區相互交織、有機結合,讓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成為城市美的“加分項”。

鼓勵各地統籌發展需要,在符合有關法律法規的前提下,將住宅用地調整為商業用地、商業用地調整為綠化用地,“留白留綠”,為城市戴上“綠色項鏈”。對利用小區內空地、荒地、綠地及拆除違法建設騰空土地等加裝電梯和各類設施的,可不增收土地價款。支持社會資本通過提供“投融資+設計+改造+運營+物業”全過程一體化系統服務等多種方式,積極參與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

須經90%以上被征收人同意

方可啟動實施

“對國有土地上納入改造計劃的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因改造需要征收房屋的,征收部門應當征求被征收人意願,經90%以上被征收人同意,方可啟動實施。”《政策措施》立足民生需求,明確改造范圍。對2000年底前建成需要改造的城鎮老舊小區和縣級政府認定改造范圍的城中村,堅持改造和拆除相結合,統籌考慮群眾意願、規劃布局、安全隱患等因素,做到應改盡改。鼓勵有條件的縣、市、區在財力允許的前提下,推動2000年底至2005年底建成的基礎設施不完善、存在安全隱患、居民積極性高、改造意願強烈的小區和街區改造,實施成片改造的可適當延伸至2010年底前建成的配套基礎設施不完善的小區。在成片改造區域內,對城鎮老舊小區、閑置工業區、棚戶區、城中村等,經鑒定為C級、D級危舊房的,縣級政府應當按照因地制宜、一事一議的原則依法依規納入改造計劃,並配套建設面向社區(片區)的養老、托育、停車等方面的公共服務設施。

支持規模化實施運營主體

採取市場化方式

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錢從何來?《政策措施》提出,充分調動各方積極性,積極爭取中央預算內資金、中央財政資金等支持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積極爭取地方政府新增專項債券額度,在防控債務風險和符合發行條件的前提下,支持項目建設。州市、縣(市)區可通過城市基礎設施配套費、土地出讓收入等渠道安排財政資金,統籌專項補助資金,向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改造升級配套項目傾斜。引導專業經營單位履行社會責任,出資參與小區改造中有關管線設施設備的改造提升﹔改造后專營設施設備的產權可按照法定程序移交給專業經營單位,由其負責后續維護管理。

同時,創新融資方式,在嚴禁新增地方政府隱性債務的前提下,支持規模化實施運營主體採取市場化方式,運用公司信用類債券、項目收益票據等進行債券融資。鼓勵企業與企業、銀行與企業之間加強合作,創新“平台+創業單元”模式,依法合規統籌利用小區及周邊存量房屋、存量用地,發展養老、托育、家政、物流、便民服務、物業服務、商旅文創等新業態,打造特色街區。

雲南省鼓勵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將城鎮老舊小區和城中村內或附近的閑置房屋,通過置換、劃轉、移交使用權等方式交由街道(鄉鎮)、社區統籌。利用閑置廠房、社區用房等建設各類公共服務設施的,可實行繼續按原用途和土地權利類型使用土地的5年過渡期政策。支持對部分零星用地和既有用房實施改(擴)建,依法依規建設經營性用房、停車場等,發展社區服務。

“15分鐘生活圈”內城鎮低效用地再開發整理騰出的土地,優先用於建設社區醫療、衛生、養老、教育、托育等公共服務設施,完善城市和社區功能,提升城市宜居性。(李丹丹)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