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洱思茅有機茶:從全產業鏈的"齊全"到全價值鏈的"高質"


近日,雲南茶葉全產業鏈被農業農村部列入重點鏈建設名單。思茅區是傳統優勢茶產區,以全域大力發展有機茶為主要發展方向,通過雲南省“一縣一業”示范建設等一批項目的實施,布局了現代化產業發展要素,健全了產業鏈,成為雲南省茶產業中一個亮點。
“供給”先行 構建高水平的物資供給體系
“我們通過政府的項目支持,建了自己的有機肥廠,不僅滿足我們自己基地需求,還能滿足周邊茶農的需求。”普洱某茶園有限公司的董事長董祖祥說。
發展有機農業,有機肥的供給體系必須構建,思茅區除了建設一批有機肥公司之外,還推動茶企、老百姓自己生產,以滿足巨大的需求。據介紹,思茅區還將重點引進一批高技術高水平的有機肥企業落地。
此外,還有配套生物物資投入品,先進的機械設備,以及投入品的市場管理措施,構建完善的生產資料供給體系。
“有機”當頭 建設標准化原料基地
“以前公司收購我家的茶葉6塊錢一公斤,現在我們施有機肥,獲得有機認証后,現在可以給我們25塊錢一公斤,產量雖然減少了,但我們收入增加了。”倚象鎮竜竜村的茶農李大哥說。
思茅區現有茶園超過35萬畝,良種覆蓋率達80%以上,綠色食品和有機認証佔比40%。通過全區域有機肥替代化肥、綠肥覆蓋種植等技術模式應用,全域推進綠色化有機化,計劃到“十四五”末,全域實現綠色化有機化,有機認証佔比超60%。
思茅區採用“黨支部+村集體+合作社+農戶+龍頭企業”模式,黨支部引領組織,龍頭企業與村集體合作社高度關聯,合作社將農戶組織起來,統管茶葉基地,組織開展綠色有機認証工作和日常管護作業。從而實現了龍頭企業、村集體、農戶三者之間利益的高度捆綁,形成有機聯動整體。
普洱某茶葉有限公司,帶動整碗村茶園綠色有機認証和有機茶產品加工,建成了全省綠色有機示范村。
“我們的初衷,就是讓人們喝上一杯干淨的茶。”董祖祥說。
“加工”為基 發展精細化綜合加工
思茅區整合一批產業項目,支持重點產區村集體經濟發展,建設一批村集體合作社所有權的標准化初加工廠,並與龍頭企業合作,既規范了初制加工,又發展了村集體經濟,龍頭企業的基地端管理投入轉移到合作社,便可以輕裝上陣,集中精力開展加工和市場開拓,一舉多得。
“思茅有機茶已經從‘賣原料’向‘賣產品’‘賣服務’轉變,抗風險能力也在附加值提升中逐漸增強。” 某生物茶集團有限公司迂回介紹,該公司的茶珍,以及各類茶食品和茶延伸產品,代表了思茅區精深加工的最好水平,也是雲南茶產業深加工領域的典型代表。
“暢通”為徑 搭建體系化物流網絡
倉儲是普洱茶生產的基本保障,各大企業構建了自己足夠大的倉儲系統,每家都滿載滿荷。雲南某茶業股份有限公司的倉儲能力就能達到2萬噸以上。
高端紅、綠茶也是思茅區的茶產業重點品類,企業自建和市場通用冷庫系統,完全滿足高端紅、綠茶的存儲需求。
現代化的物流體系也是產業發展的根本保障,京東電商中心和淘寶直銷中心的落地,帶來了網絡直銷直通車,茶農、茶企都能搞直銷、直播帶貨,共同走上營銷“高速公路”。
“多元”通聯 開展品牌化市場營銷
“思茅有機茶”,一張響當當的名片,是思茅的茶葉區域公共品牌,在思茅有機茶聯盟的加持下,闊步前行。
“大企業品牌,本土茶葉名氣十足,但我們仍致力於把其他一些大品牌請進來,‘中茶’來了,選了個風水寶地,中茶有機庄園指日可待﹔‘雲南農墾’來了,要在高鐵站附近安家,近水樓台好位置﹔‘理想華萊’也把分公司和子公司都注冊好了,說是新機場的附近位置很不錯,我們翹首以盼。”思茅區投資促進局副局長趙銀琳說。
琳琅滿目的茶產品,在“雲南十大名茶”“十大名品”評比中滿載而歸,更是助推了“十強企業”“二十佳創新企業”如雨后春筍般破土而出。
“科技”領銜 推進社會化全程服務
“茶山面積太大,我們就建設物聯網體系的智慧茶山,物聯網數據交換共享體系,將重點區域的茶山、初級加工廠,通過網絡連接起來,由我們負責統籌監管,提升基地設施裝備數字化水平。”思茅區茶特中心負責人介紹。下一步,還將依托國家農業信息化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提升打造區茶產業物聯網體系。
思茅區茶特中心,作為行業主管部門,也是產業服務部門。建立了社會化、專業化、市場化服務體系,提供全程專業社會化服務,引導企業發展有機產業,開展各類培訓,提供各類科技服務等,還爭取各類項目進行惠民支持,發放有機肥、殺虫燈、黃籃板等,擬定金融服務方案,強力推動產業發展。
雲南省農科院也在思茅區建立了一個農科小院,為產業的發展提供科技支撐和服務,今年來,多位專家通過農科小院到思茅開展科技服務,如推動綠肥覆蓋種植技術方案,成效顯著。
目前正在籌備成立“思茅有機茶聯合共享研究中心”,產業發展的瓶頸問題,邀請各方科研力量協同聯合研究和解決。同時,更是要搭建一個科研人員之家,為在思茅開展研究的科研人員一起來共享。
“融合”茶旅 推廣綠色化發展模式
“思茅的茶館,你隨意走進去喝茶都很受歡迎,主人會邀請你一起品鑒普洱茶。”游客感嘆道。城區遍布各式各樣的茶館免費品飲,成為思茅的一大傳統,很多特色茶館,相繼推出茶點、茶餐、茶修,茶生活充滿了儀式感。
“百裡普洱茶道”示范路段的建成,成為市民和游客打卡的“網紅路”,茶道將旅游景區、茶庄園、半山酒店、茶民宿這些珍珠串聯成珍珠項鏈,綻放產業融合的光彩。
“數字”賦能 促進數字化轉型升級
“我們買了思茅的有機茶,上邊都有個二維碼,可以掃描到生產加工全部信息,這種喝著就讓人很放心。”茶馬古城的游客劉女士說。思茅有機茶,溯源過程從茶園—採摘—加工—銷售—二維碼掃描體驗,實現全區多家龍頭企業全產業鏈產品質量安全可追溯體系和賦碼銷售。
區域建立了智慧茶山物聯網數據交互共享,以及大面積有機茶園可視化和有機茶產品質量可追溯,做到有碼可查,有質可驗。
未來,思茅區將把茶科技、茶產業、茶文化統籌起來,貫通供給營銷文化服務體系,融合茶文農藝旅學,更加強調創新能力的提升,補齊補全產業鏈條,增足綠色底氣,提高安全品質並可控制,捆綁企業合作社農戶的利益聯結機制,把思茅茶產業打造成雲南茶產業全產業鏈建設的先行者。(施薇、蔣晶晶 思茅區融媒體中心供稿)
![]() |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