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雄市西舍路鎮:小籬笆織出美麗鄉村圖景

小院竹籬,春水秋月,竹籬間是幽靜的彎彎小路,竹籬上是鮮艷的片片小花,竹籬內是別致的農家小院,竹籬外是壯觀的水光山色……這是近日在雲南省楚雄市西舍路鎮11個村委會呈現的現實版美麗鄉村風景圖。西舍路探索實踐的“竹籬笆”建設,為農村人居環境治理帶來新思維。
小鎮昨日成追憶,今日換裝展新顏
一直以來,西舍路鎮黨委書記王學武有一塊心病:“每次到村巡查環境衛生,第一眼看到的就是村主干道兩旁菜園黃土裸露、雜草叢生,凌亂不堪,與這個山清水秀的小山村極不協調。”村容村貌直接映射了全鎮人居環境整治工作成效,這讓他感受到了責任與壓力。
看在眼裡,急在心裡。“如何提升村容村貌?如何打造美麗鄉村?”成為黨委、政府每次開會研究的主題。村內竹子多,可就地取材,農村留守婦女勞動力多,竹籬笆既綠色又環保還接地氣。說干就干,馬上安排黨員、鎮村干部挨家挨戶入組入戶宣傳,廣泛發動群眾,以點帶面,全鎮鋪開。
一棵棵劈開的竹子,一根根削好的木樁,插樁、下壓、拉線,釘板,手工扎制既節省成本,又美觀漂亮,“路田分家”“路宅分家”,村容村貌煥然一新。短短一個月時間,全鎮就打造了“籬笆”小道5300余米,打造特色農家小院30余個。黨員走在前,群眾跟著干,許多農戶還自籌資金讓自家庭院變得更美麗。站在自家的籬笆小院裡,閘上村村民魯付成很是滿意,“以前家裡條件差、衛生差,現在可不一樣了,衛生打掃利落了,心情也舒暢,我們家就是美麗鄉村裡的‘美麗庭院’”。
現如今,一排排整齊的竹籬笆和干淨整潔的鄉間小道交相輝映,方寸之間演繹著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
文化點靚四季景,村美人和景象新
鄉村美不美,既要看“顏值”,更要看“氣質”。在美麗鄉村建設中,西舍路注重村庄的長遠發展和歷史文化繼承,倍加珍惜能夠體現鄉土文化的歷史記憶和文化符號,用文化底蘊搭建“美麗鄉村”籬笆。
為不斷挖掘鄉村文化內涵,西舍路積極推動鎮(村)史館、文化館、農家書屋建設,保護和利用好名人故居、古建遺存等,大力弘揚自強不息、敬業樂群、孝老愛親等中華傳統美德﹔有效整合民俗節慶中的人文資源,增進公民人文素養﹔及時搶救記錄口口相傳的山歌、無文字的少數民族語言等,利用節慶加以保護和傳承﹔推出“文化走基層”活動,將文化送進百姓的心裡﹔培根鑄魂,挖掘新鄉賢文化內涵,營造“知鄉賢、敬鄉賢、學鄉賢”的氛圍,促進鄉村公共服務提升與公序良俗形成。百姓的“好日子”由以前的“物質生活好起來”逐步向“文化生活樂起來”轉變。
留住鄉愁留住美,百村競秀綴山鄉
“很慶幸,我們的美麗鄉村建設用一叢籬笆重現了昔日的情懷,為我們留住了這一份鄉愁。從‘想出去’到‘想回來’,變美變靚的村庄,給了我們滿滿的獲得感和幸福感。”回村創業大學生王得感慨。
西舍路鎮堅持用特色文化保留鄉土氣息,用特色產業激活經濟發展,從發展與精神兩個層面定義特色小鎮“特色”,做到“一村一規、一村一品、一村一景、一村一韻”,讓美麗鄉村“串珠成鏈”。在“十四五”發展中西舍路鎮還大力謀劃鄉村花園、鄉村酒店、鄉村民宿、休閑農庄、觀光農場等新型業態,建設生態涵養區、集鎮文旅商貿區、綠色產業示范區、農旅融合發展區。通過培育特色小鎮、轉變生產方式、完善公共服務等措施,讓西舍路老百姓留在家鄉,建設家鄉,讓外地游客走進鄉村,住農家屋、看農家景、吃農家飯、享農家樂。共同描繪一幅“看得見山水、留得住鄉愁”的詩意田園景象。
“繁華事散逐香塵,流水無塵草木春。”深秋時節,走在西舍路大地,目之所及,皆為歡喜﹔眼之所望,萬物不及。小籬笆讓美麗鄉村“有面子”,讓精神生活“更繁榮”,讓鄉情鄉愁“有歸途”。(何明杰、徐琪雯、徐天芳 楚雄市融媒體中心供稿)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