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巧家:打出“組合拳” 辦好民生事

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以“我為群眾辦實事”實踐活動為契機,各級黨組織聚力群眾所思所想,緊盯群眾“急難愁盼”,打好為民服務“組合拳”,廣大黨員干部群眾用心用情用力解民憂、守民心、順民意、惠民生。
“挂包幫扶+遍訪調研”打好脫貧成果“鞏固拳”
巧家將黨史學習教育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結合起來,按照“1+1+1+N”模式即:每名縣處級領導干部挂聯包幫1個鄉鎮,1個縣直部門挂聯包保1個村(社區),單位派出的駐村工作隊員與村“兩委”成員實行每人挂包一個村民小組,每月1至5日開展入戶遍訪,常態化開展“自強、誠信、感恩”主題教育,逐戶建立幫扶台賬,跟進幫助解決實際困難,幫助挂鉤村和群眾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接續鄉村振興。各級各部門組織3648名黨員干部到192個村(社區)全面開展脫貧成果鞏固拉網式大排查和遍訪,通過訪民情、查問題、找症結、開“良方”、辦實事,幫助群眾解決飲水、出行、就業、就學、社會救助等民生問題。
巧家民政部門統籌鄉鎮(街道)織密城鄉保障網絡,開辟臨時救助“快車道”,實現困難群眾救助“加急辦、馬上辦”,新增低保對象4990名和特困供養人員297名,臨時救助困難群眾6572人次,累計發放臨時救助資金647.03萬元。巧家縣發改局積極協調爭取爐房獅子山以工代賑項目,項目計劃硬化道路287.4米,面積1645.39平方米,硬化廣場3000平方米,種植綠植81株,新建河道616.3米,公廁一座。建成后,為爐房社區2134戶6811人家庭子女上學帶來便利,改善片區219戶958人生產生活環境。巧家縣衛健局組織干部職工為挂鉤村大病患者捐款5500元,幫助其渡過難關。
做好易地搬遷“后半篇文章”,組建黨員服務隊,協同技術服務單位為4049戶搬遷戶辦理不動產權証。深入實施脫貧村提升行動,啟動實施村組公路硬化200公裡,“美麗公路”50公裡,農村公路安全生命防護工程項目98公裡。開展路域環境整治,排查農村公路安全隱患20處。啟動實施集鎮污水處理項目設施12個,年底可實現鄉鎮鎮區污水處理設施全覆蓋。
“人文管理+精准施策”打好移民新區“后扶拳”
白鶴灘水電站移民搬入新區后,為了讓移民“住得下、早融入、處得好”,巧家縣統籌整合村組干部、包保干部、志願者等力量,實行“1+1+N”模式。每月5日至10日深入包保移民戶開展走訪回訪、政策宣傳、就業咨詢、后續服務等工作,建立健全移民勞動力、就業創業、就學、就醫等基本台賬,結合移民意願,落實幫扶措施,千方百計為移民群眾排憂解難。
強化社區治安管理,與移民安置區同步建設警務室,將8個安置區7個警務室建設作為“移民群眾服務點、治安防范落腳點、工作推進發力點、警民聯系結合點”來打造,狠抓“人、事、物、地”等基礎要素管理與維護,將警務室建在了群眾家門口,配強警務室警力和裝備。建立警務室與樓棟長聯防共防機制,共同開展安全防范宣傳教育,掌握各棟樓存在的不安全、不穩定因素,及時協調開展問題化解處理,將問題解決在萌芽狀態。
聚焦雲南打好綠色能源、綠色食品、健康生活目的地“三張牌”,將移民搬遷安置與特色旅游城鎮打造深度融合,及時修編城市總體規劃,將移民安置區納入城集鎮規劃區,整合金沙江峽谷、電站水庫湖面、堂琅文化等元素,做足“高峽平湖水文章”,努力打造“湖濱生態旅游城市、金沙江畔璀璨明珠”。圍繞5萬移民“能致富”,巧家縣規劃移民后扶項目111個,投資8830萬元實施移民綜合配套項目102個,啟動建設衛星工廠8個。建立完善移民勞動力就業台賬,針對性開展崗位推送、跟蹤穩崗、技能培訓等工作,著力抓好移民勞動力穩定就業,引進8家人力資源公司進駐移民安置區常態化開展就業招聘,組織黨員干部送崗上門、駐點服務、入戶動員,推送崗位信息,強化技能培訓等措施,做好移民就業幫扶工作。目前已轉移就業移民勞動力21793人。其中,省外就業3615人,縣外省內就業3356人,縣內就業14822人。
“用活政策+志願服務”打好為民服務“關愛拳”
全縣1335個基層黨組織深入開展“我為群眾辦實事”,打通服務群眾“最后一公裡”。
政策找人,做到辦事簡便化。縣民政局為戶籍未在居住地的困難群眾提供便捷優質的服務,切實兜住、兜牢、兜好民生保障底線。大力推行低保簡化流程,7月起,對於主動排查或主動申請低保的對象,通過核查其符合條件且在無異議的情況下,可直接通過“申請—核查—審核—確認申辦”程序進行辦理,從而簡化申辦流程,使辦結時間比原來縮短了10個工作日。
上門服務,做到效果最大化。縣殘聯干部職工全面下沉17個鄉鎮(街道)、村(社區),到殘疾人家中,充分聽取基層干部和殘疾人群眾對殘疾人工作的意見和建議,解決殘疾人群眾“急難愁盼”的現實利益問題。並協同縣人民醫院,到殘疾人家中為行動不便的殘疾人解決辦証難題,減輕了殘疾人家庭的經濟負擔。縣審計局組織志願者為社區3戶困難弱勢群體打掃衛生保健意見,引導學生養成健康的生活習慣。巧家縣衛生健康局舉辦“三減三健 邁向健康”健康知識講座。目前,組織開展義診13次、健康講堂8次,組織129名黨員干部到網格區域幫助群眾做好疫苗接種預約、信息申報等志願服務。
巧家縣人社局以“雙服務雙報到雙報告”為載體,幫助退休人員完成養老資格認証工作,為行動不便的老人、困難群眾提供養老資格“上門認証”貼心服務。各鄉鎮(街道)組織村社工作人員幫助困難群眾、留守老人進行社保認証,救助流浪乞討人員206人次,開展尋親服務5人次,護送返鄉44人次,獲得群眾的一致好評。
“共治共享+民心工程”打好文明創建“惠民拳”
以創建國家衛生縣城、創建省級文明城市為契機,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市品位。啟動城市綠化、市政道路修復、架線入地等項目建設,對縣城堂琅大道等10條市政道路路面改善、架空線纜入地、雨污分流改造、人行道鋪裝更換等地上地下全要素升級改造。對背街小巷給水、排水、電力、照明、牆面及路面修復改造﹔對龍潭公園擴建、石灰窯溝南側、白泥溝南側、迤博路西側等11處景觀綠化建設,同時配套健康步道、運動設施等,實現縣城增綠12萬余平方米。
為解決移民安置區群眾公交出行問題,結合移民群眾出行需求和路網實際,通過增設公交站點、新增公交線路等舉措,保障人民群眾的綠色出行需求。並新開通公交車線路13條,縣城新建停車場9個,不僅方便了市民出行,而且提升了城市形象。
持續開展愛國衛生專項行動,改造縣城農貿市場5個、新建1個,新建公共洗手設施387座,消除旱廁74座,新(改)建城市公廁43座。堅持黨建引領,開展黨員“亮身份、作表率”活動,突出發揮黨組織的戰斗堡壘和黨員先鋒模范作用,帶動廣大干部群眾廣泛參與環境衛生整治。對城區、鄉鎮、移民安置區進行全面劃格織網,建立部門、社區、責任主體三方聯動機制,著力構建務實高效的服務體系,組織4000余名黨員到縣城14個社區119個網格開展“雙報到雙服務雙報告”活動,幫助社區群眾解決困難問題﹔將愛國衛生運動與“鶴舞金沙·精彩巧家”黨員志願服務、“開放式主題黨日”等活動相結合,發動1.1萬余名黨員和9000余名群眾成立黨員志願服務隊286支﹔開展“愛國衛生運動”主題黨日2100余次,組織黨員群眾開展道路清掃、垃圾清理、家居整理等活動4000余次。
加大城市保潔設施設備投入,加強城市管理隊伍建設,優化城市環境管理制度,為市民創造一個清新、干淨的生活環境。在縣城區新增各類環衛作業車53輛,新增果皮箱1500余個,增設分類垃圾亭125座。每天對縣城區和5個移民安置區市政道路全面實施洒水降塵、道路沖洗、擦洗垃圾收集容器等精細化環衛作業,對每日產生的120余噸生活垃圾做到日產日清,生活垃圾無害化率為100%,城市環境日益改善。(周開權、楊梅、羅榮梅 文 /圖 巧家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 |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