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社會

雲南巧家為特殊“移民”栗喉蜂虎建“保護小區”

2021年10月16日10:11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2021年6月27日,昭通市巧家縣金塘鎮境內,幾隻栗喉蜂虎在天空中飛行。 張廣玉攝
2021年6月27日,昭通市巧家縣金塘鎮境內,幾隻栗喉蜂虎在天空中飛行。 張廣玉攝

為支持白鶴灘水電站建設,雲南省昭通市巧家縣17154戶50178人離開了家園,還有一群特殊的“移民”——國家二級保護動物栗喉蜂虎,它們在今年也來到新挖掘的沙壁上重新筑巢,全部住進了“保護小區”,並完成了度夏繁衍的過程,訓練好幼鳥的飛行、捕食技能后,又帶著幼鳥飛回南部越冬了。

巧家縣金塘鎮雙河村河邊組的王坤是2013年開始當護鳥員的,他是河邊組的組長,之前一直擔任這個片區的護林員,2013年,縣裡把栗喉蜂虎保護的職能職責劃給林業局,他的工作量就增加了。像王坤這樣的護鳥員,在全縣共有10人,分別對金沙江沿線3個大的栗喉蜂虎聚居點和附近零散居住的栗喉蜂虎提供監測、保護服務。

一輩子與栗喉蜂虎打交道,王坤與這種美麗的鳥兒,已經建立起了某種默契和情感。

栗喉蜂虎是蜂虎科蜂虎屬的鳥類,屬於國家二級保護動物,熱帶鳥類,毛色艷麗,喉部是栗紅色的,黑色的過眼紋,翅膀和背部是綠色的,尾翼是藍色的,飛行時翅膀下面的羽毛是橙黃色的,在陽光的照射下,它們全身閃爍著金屬般的艷麗光澤,有人將它稱為“中國最美麗”的鳥之一。

在王坤幼小的時候,河水、沙灘是他和小伙伴們度夏的天堂,他們總來這裡游泳、玩沙。這裡也是栗喉蜂虎的“天堂”,盛夏季節,水面肥美的蚊蠅昆虫為栗喉蜂虎提供了豐富的食物,陡峭的沙壁讓栗喉蜂虎能躲開很多天敵。河邊的崖壁上全部是鳥兒掘洞筑的巢。

王坤觀察過,巢洞呈隧道形,直徑約6-7厘米,洞深多在1-2米,洞末端擴大為巢,大小直徑為15-20厘米,高約8-10厘米。那時候大家不知道栗喉蜂虎的學名,因為有沙的地方就有這種鳥兒,所以大家都稱它為“沙燕”。“沙燕”每年來不過三月三,去不過六月六,遷徙來就要尋找適合的土沙牆為巢址,集體在土牆上掘洞筑巢。它們的挖掘工具是嘴和利爪。住后,它們開始戀愛、產卵,然后幼鳥開始離巢學習飛行、捕食技能,長大后逐步向南遷徙越冬。在當地人眼中,“沙燕”是益鳥,跟大家的生活互不干擾,所以沒有人會去打擾它們的生活。

今年3月份,考慮到栗喉蜂虎即將前來度夏,昭通市巧家縣林業和草原局開始積極籌劃:最緊要是臨時為栗喉蜂虎建設“保護小區”,接下來再為長久安置這個“小移民”做一些系統性工作。當地林業和草原局開始在條件合適區域人工開挖沙崖,營造大面積的營巢場所。從4月7日開始,開挖新壁兩萬余立方米,還對4萬余平方米的老巢進行全面覆蓋。

4月中上旬,王坤聽到了栗喉蜂虎“吱吱喳喳”從頭頂高飛而過。沒過幾天,王坤就看到新開挖的沙壁上出現了新的鳥巢,鳥兒們把巢挖在離地面好幾米高的地方,逐漸開始聚集、活動。不光是王坤,很多關注今年栗喉蜂虎營巢情況的人,都大大地鬆了一口氣。

據巧家縣林草局工作人員何敏介紹,每年前來巧家度夏的栗喉蜂虎的數量都保持在一萬余隻,今年統計的數量沒有太大變化,有少量栗喉蜂虎今年選擇安居到了對岸。她說,鑒於目前對栗喉蜂虎的生態習性了解不足,還會繼續向上爭取,跟科研單位合作開展栗喉蜂虎的生態生物學研究工作,尤其是營巢地的選擇研究,為今后水庫產生的濕度和環境變化可能造成的影響積累科學數據並據此提出相應的保護對策。

巧家縣通過前期對境內栗喉蜂虎棲息地(大窩塘、邱家嶼、天生梁子)的修建改造和保護,通過增加人工沙壁立面建設,使得區域內栗喉蜂虎棲息地得到補充。白鶴灘水電站蓄水后,巧家對把栗喉蜂虎“保護小區”建設成集生態系統恢復、動植物資源保護、科研監測、科普宣教、生態旅游及社區協調共贏為一體的社區公園型區域進行了規劃。根據規劃,下步還將建設栗喉蜂虎科研宣教救助平台,擬將縣政府臨江面的部分立面和新建省道兩側進行適當改造,形成可吸引栗喉蜂虎營巢的沙崖,為栗喉蜂虎提供繁殖地。

此外,巧家縣擬進一步建設非淹沒區栗喉蜂虎巢區改造和人工巢區,計劃在白鶴灘邱家嶼保護區規劃面積13畝,白鶴灘天生梁子保護區規劃面積24.72畝,金塘大窩塘保護區規劃面積19.79畝,人工建造適宜立面、搭建栗喉蜂虎營巢地。(劉靜濤)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