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科技支撐 雲南這幾項野生動物研究保護取得重要成果

2021年09月15日15:12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滇金絲猴。彭建生攝
滇金絲猴。彭建生攝

人民網昆明9月15日電 (木勝玉)9月15日,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副所長毛炳宇在“COP15春城之邀”雲南生物多樣性保護系列新聞發布會·科技支撐生物多樣性保護專題新聞發布會上介紹,近年來,滇金絲猴、長臂猿、亞洲象、綠孔雀、黑頸鶴、中國大鯢等物種研究保護取得重要成果。

在滇金絲猴研究保護方面,自上世紀80年代起,率先開展了滇金絲猴的監測、遷地保護和人工馴養繁殖研究,目前已成功繁殖出子三代,保有目前最大的滇金絲猴人工繁育種群。2016年,通過基因組學研究解析了金絲猴屬物種高海拔適應遺傳機制,受到了廣泛關注。

在長臂猿研究保護方面,系統摸清了西黑冠長臂猿各類行為特征,揭示了群體大小形成的影響因子,探討了一夫一妻、一夫二妻社會體制形成與維持的生態學、行為學與遺傳學原因。2017年,聯合國內外科研團隊,發現並命名新種長臂猿——高黎貢白眉長臂猿,這是中國科學家命名的唯一一種類人猿。

在中國大鯢研究保護方面,發現中國大鯢至少由5個物種(有可能為8個)組成,打破了學界“中國大鯢是一個物種”結論。同時,在Science發文,提出調整中國大鯢保護策略及規范養殖產業管理建議,為該物種的保護提供了新的科學指導和依據。

在綠孔雀研究保護方面,聯合林業主管部門、社會組織、動物保育機構等,推進保種增量、人工繁殖、社區共建科學管護,目前,綠孔雀野生種群約555-600隻,穩中有升,經過基因組鑒定的純種人工種群初步形成並成功繁育孵化子一代。

在亞洲象研究保護方面,聯合林業主管部門建立人工、無人機及紅外相機陣列構成的復合監測預警及信息發布平台,充分掌握野生亞洲象種群數量、分布和棲息地現狀,為科學開展亞洲象及其棲息地保護和恢復、建立亞洲象種群監測及預警體系等工作提供決策依據。

在黑頸鶴研究保護方面,圍繞物種的分布、種群動態、遷徙、行為與保護等,開展系列研究,厘清世界上黑頸鶴的分布和種群動態。其種群數量顯著增加,從1996年的約5600-6000隻,增長到2020年的1.6萬余隻。2020年7月,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UCN)將黑頸鶴從受威脅物種名錄中移除,瀕危等級由“易危(VU)”調整為“近危(NT)”。

據介紹,中國科學院昆明動物研究所高度重視野生動物基礎研究、調查監測和保護,設有魚類、兩棲類、爬行類、鳥類、獸類、昆虫類等科研團隊。在長期科研實踐中形成人工跟蹤、紅外相機監測、視頻監控、無人機監測、遙感觀測等“天—空—地—生”技術集成監測體系,同時,擁有快速高效監測生物多樣性的高通量條形碼技術,為科學保護珍稀瀕危物種提供有效數據支撐。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