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州市

探尋雲南硯山維摩國家石漠公園裡的生物秘密

2021年09月01日16:55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硯山縣維摩鄉的國家石漠公園項目區。
硯山縣維摩鄉的國家石漠公園項目區。

人民網文山9月1日電  走進位於文山州硯山縣維摩鄉的國家石漠公園項目區,隻見這裡郁郁蔥蔥的樹林一眼望不到邊。聽說以前的維摩鄉,可擔不起“生態”二字——總面積1770.8公頃的公園項目內,很難找到一片像樣的林子。而這一切的改變,都得益於硯山縣堅持綠色發展理念,持續多年開展石漠化治理。

發展生態旅游 規劃國家公園

“我們維摩鄉以前可沒這樣的森林。”陸紹師是維摩鄉長嶺街村委會核桃寨村小組的村民,也是維摩國家石漠公園生態保育區的一名生態護林員。據他介紹,以前這裡除了石頭、灌木、雜草之外,幾乎沒有什麼大樹。

維摩鄉作為硯山縣石漠化最為嚴重的地區之一,多年來,當地土地貧瘠、山大石頭多、可耕地面積有限,光禿禿的石頭,成為了制約當地群眾發展生產的最大屏障。

為了改變這一現狀,硯山縣以封山管護、封山育林、人工造林、林分改良等林草措施,以及耕作、輪作、禁牧等農業技術措施和坡改梯、客土改良、小型水利等工程措施,主要治理模式是利用經濟反哺生態的形式開展綜合治理,向石漠化生態系統輸入能量和物質以恢復其功能和結構。在岩溶區選擇適當區域,通過科學規劃,在選擇的區域內實施封山育林+人工造林+坡改梯+小型水利等工程,有效遏制水土流失,生態效益顯著恢復森林植被,提高土地產出率。

2019年,國家林業和草原局同意建設雲南硯山維摩國家石漠公園。硯山縣林業和草原局濕地和公園管理中心主任陳良敏介紹,公園范圍西起206省道,東至糯邑村鄉道,南起核桃寨,北至大新寨,規劃總面積1770.8公頃。

公園以區域典型的峰叢窪地地貌、岩溶植被資源及石漠化治理成果為基礎,以岩溶森林生態系統與生物多樣性保護為核心,以石漠化綜合治理示范、生態文明建設成果展示等生態文化建設為內涵,以林草、林藥、林花、林宿、林農間作等林下產業發展與生態旅游為主要利用途徑,建成集岩溶生態保護保育、科研與科普宣教、生態觀光游覽、森林康養體驗、體育休閑運動於一體的國家石漠公園。

“該項目與文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普者黑喀斯特國家濕地公園共同組成西江上游水源涵養與土壤保持重要區以及滇南生物多樣性保護重要區,生態區位重要。”陳良敏說。

硯山維摩國家石漠公園位於亞熱帶季風氣候區,境內山巒起伏,地形地貌復雜多樣,因此植物種類和陸生動物較為豐富,生物多樣性明顯。

為了保護好石漠公園的生態多樣性,硯山縣結合實際,聘請21名專職護林員對公園內及周邊的林區進行管護,確保公園內的生態系統安全。

實現生態保護與經濟價值共贏

為了確保生態保護與經濟價值共贏,硯山維摩國家石漠公園充分利用其獨特的喀斯特地貌、生物景觀與人文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特色林果、林藥、特色畜牧業、綠色農業、林下經濟、生態旅游等綠色產業,將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

在硯山縣維摩鄉幕菲勒片區,雲南採標農業科技開發有限公司栽種的2500畝黃金油桃剛完成了今年的採摘和銷售,時下正進入修正養護期。公司副總經理楊月介紹,該公司於2017年入駐維摩鄉,堅持農特產業與鄉村振興、石漠化治理、觀光農業相結合發展理念,在硯山縣維摩鄉幕菲勒片區以土地流轉方式發展種植黃金油桃,通過“公司+基地+合作社+貧困戶”等多種運作模式,示范帶動維摩鄉7個村委會29個村小組1549戶農戶(其中建檔立卡戶533戶)種植黃金油桃8000余畝,帶動全州種植總面積2萬余畝,目前,產品已遠銷北京、上海、廣東、廣西、浙江、安徽、福建等省市區。該基地被列為第一個雲南省石漠化示范基地,分別被評為科技成果示范基地、科技合作企業、社會扶貧先進典型和就業扶貧車間,每年可吸引富余勞動力就近務工4萬余人次,僅務工一項就可助民增收600萬元。

在維摩鄉長嶺街村委會三尖村小組,連片的核桃林正逢挂果時,碩果累累的樹下是長勢茂盛的中草藥材。近年來,三尖山以硯山維摩國家石漠公園項目建設為契機,打破傳統的“平面單樣”種植模式,採取以短養長方式,大力探索“核桃+藥材+牛羊”復合經營發展模式,由長嶺街村黨委書記、村委會主任聶應菊帶頭成立了三尖山應菊山羊種養殖農民專業合作社,共發展社員165戶(建檔立卡戶117戶),目前共推廣種植核桃林1600畝,養殖黑山羊5000余隻、肉牛400余頭,林下種植滇黃精、白芨等中藥材56畝,經濟價值共達1640萬元,社員養殖收入最高達13萬元,最低收入3萬元。通過積極推廣林下復合經營模式,為“九分石頭半分土,還有半分露露頭”的三尖山探索出了一條“既是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生態可持續發展之路。

除了優越的生態環境,公園周邊世代居住著彝族、壯族、苗族等多種民族,具備底蘊深厚的民族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工作成效顯著。這對提升石漠化地質公園以及維摩鄉生態旅游區的內涵、品位,並留住游客“記得住鄉愁”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徐前、資雲波、劉梅、熊明剛、董飛)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