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養殖“殺人蜂” 生態又增收

程浩、劉怡
2021年07月21日08:59 |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小字號

在雲南省德宏州芒市軒崗鄉的深山裡生活著一種胡蜂,學名叫虎頭蜂,它個頭大、蜇針長、毒液多,被蜇后會危及生命,被人稱為“殺人蜂”。附近村民還說,3隻殺人蜂就能讓一頭大水牛斃命,因此見到胡蜂,他們往往聞“蜂”喪膽。

這樣的“毒物”,近年來卻成為當地農民增收致富的法寶,甚至靠它維持著周圍的生態平衡,促進著區域生物多樣性的發展。

咋做到的?記者近日隨“滇西秘境——雲南德宏生物多樣性”全媒體主題採訪行記者團來到軒崗鄉胡蜂養殖基地,為你一一揭開謎底。

農戶養殖的胡蜂。人民網 劉怡攝

“有必要科學保護胡蜂”

胡蜂基地坐落在一處低矮山坡上,二三十個人工蜂巢杵在農田與樹林間,胡蜂嗡嗡地飛進飛出。“附近的玉米地沒打過農藥,卻沒受到虫害影響,這都要歸功於胡蜂。”郭雲膠略顯得意地說。

郭雲膠,德宏師專食用藥用昆虫研究所所長。胡蜂在台前“享受掌聲”,背后默默付出的是他和他的團隊。

2008年的一天,在生物標本採集活動中,郭雲膠發現,野外搗毀胡蜂蜂窩現象普遍。“1公斤蜂蛹能賣三百多塊錢,這使得很多農戶冒著被蜇中毒身亡的風險,爭先恐后去山裡燒蜂窩,掏取幼虫和蜂蛹,拿到市場上賣。”他說,這導致自然規律被破壞,胡蜂資源衰竭,農戶不得不用大量農藥滅虫,造成環境污染、土壤板結,影響農作物收成。

胡蜂繁殖快、群體數量大、活動范圍廣,不論是蝗虫、鬆毛虫、蛾類等個體大的害虫,還是菜青虫、蚜虫等小型害虫,胡蜂都能快速捕食。 

胡蜂的聲音和氣味還具有強烈的驅虫作用,有胡蜂活動的區域,害虫不敢輕易靠近,人們也無需通過打農藥的方式進行驅虫,生態環境可以得到極大保護。

郭雲膠因此覺得,從維護生態平衡的角度講,有必要科學保護胡蜂。於是,從那時起,他和團隊鑽研胡蜂的人工養殖,直到現在。

蜂巢。人民網 劉怡攝

良性循環的產業鏈

學養殖胡蜂,先得解決人工批量繁殖蜂王、批量培育標准蜂群、規模化養殖標准蜂群、取蜂毒等難題。郭雲膠先后在德宏、保山、大理等地不同海拔、不同氣候的山區建了兩百多個批量繁殖胡蜂蜂王和批量培育胡蜂標准蜂群的試驗點,零距離觀察分析。

到2013年,經過反復試驗研究,這些技術難題終於解決,人工繁殖的胡蜂也走出實驗室,重新為維護生態平衡作起貢獻。

胡蜂不僅可以除虫,蜂蛹、蜂毒都是寶,可以創造額外收益,形成良性循環的產業鏈。

家住芒市五岔路鄉的唐培科曾在天津打工,偶然間聽說郭雲膠團隊養殖胡蜂已有一定成果,也能獲得經濟效益,便辭掉工作回到家鄉,學習胡蜂養殖技術。

曾經是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唐培科經過學習,很快收獲了“第一桶金”。以此為基礎,唐培科成立了胡蜂合作社。

每個月,唐培科要取兩到三次蜂蛹,並在每年10月底前全部收完。通過養殖胡蜂,唐培科每年淨收入十二三萬元。

農戶養殖的胡蜂。人民網 劉怡攝

農戶們學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

在芒市,有不少像唐培科一樣的養殖戶通過養殖胡蜂實現了增收致富。

早些年,陶順碧生活一直困難,直到2009年跟著郭雲膠養胡蜂。

起步前兩三年,情況不樂觀,胡蜂成活率低、銷路少,收入微薄,家人也不看好。陶順碧沒有放棄,2013年,胡蜂養殖基本穩定,收入逐年提升,他家換了大房子,買了新車子。2015年,陶順碧成立公司,讓胡蜂養殖規模化、市場化。

生活好起來后,陶順碧帶動身邊的農戶養蜂。軒崗鄉芒廣村的放岩尚保是受益者之一,養蜂前,他家收入來源主要是馬鈴薯、水稻、茶葉,因種植面積不大,收入微薄。2018年,聽聞陶順碧胡蜂養殖收入可觀,抱著試一試的心態養蜂。一年后,放岩尚保家的毛收入達到了9萬多元,淨收入約5萬元,這讓他看到希望,發家致富的勁頭越來越足。

在雲南,養殖胡蜂的農戶有1萬余戶,有胡蜂20萬窩左右,胡蜂總產值約2億元,每戶平均收入2萬元。

胡蜂帶來的經濟效益,提高了農戶參與綠色防控虫害的積極性,他們也學著尊重自然,順應自然,生態環境由此能得到保護。

郭雲膠還在嘗試延伸產業鏈,他和團隊開發出胡蜂蜂毒保健酒、胡蜂蜂毒滲透劑等胡蜂資源系列產品,以便讓生態平衡和農戶增收雙贏的局面持續下去。

也有困惑:胡蜂越來越多,害虫自然越來越少,生態平衡會不會被再次打破?郭雲膠和團隊做過一個實驗,發現找不到害虫的胡蜂會自然死去,“也就是說生態平衡不會被打破。”他說。

不過,凡事沒那麼絕對,“這個問題,我們會繼續關注。”

(責編:徐前、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