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雲南頻道>>要聞

雲南高度重視世界遺產保護:天地厚禮 世界共享

2021年07月18日09:06 | 來源:雲南日報
小字號

2003年,三江並流列入世界自然遺產﹔2007年,雲南石林列入世界自然遺產﹔2012年,澄江化石地列入世界自然遺產……

雲南擁有5項世界遺產,佔中國世界遺產數量的約1/10,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遺產大省。雲南擁有的世界遺產既呈現了生物多樣性,又體現了文化的多元性。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世界遺產保護,全省各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護管理經驗,保護發展體系不斷健全,較好地實現了自然遺產、文化遺產的嚴格保護和永續利用,成為助力雲南省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和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有效力量。

世界遺產大省 建設最美麗省份

7月15日,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博物館(雲南省自然博物館)正式挂牌,標志著澄江化石地保護和展示工作邁上新台階。正值暑期,博物館又一次迎來參觀熱潮。

澄江化石地是雲南的第四個世界遺產,是地球生物演變最重要的遺址之一。數年前,除了科學家和生物化石愛好者偶爾光顧,博物館很是冷清。近年來,得益於雲南對世界遺產價值的深刻認識和挖掘,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成為“網紅”。

新思路給古老的澄江化石地帶來新變化。雲南省將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作為世界一流的古生物化石科考科普基地來打造,管理機制不斷健全、保護力量不斷加強,法律法規不斷完善、規劃引領不斷強化,對外交流不斷推進、科研科普不斷發展。特別是2020年8月11日澄江化石地自然博物館開館以來,依托古生物化石群資源,舉辦國際化科學交流活動,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遺產價值得到充分發揮。

世界遺產保護聯盟(雲南)總干事、雲南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會長方兵說,世界遺產是人類罕見的、無法替代的寶貴財富,是全人類公認的具有突出意義和普遍價值的文明古跡及自然景觀。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世界遺產保護,各遺產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護管理經驗。

為健全管理機制,雲南省在全國率先成立了省級世界遺產管理委員會並形成省、州(市)、縣(區)三級管理機制。以加強法律法規建設促進保護管理,形成了由國家、省級、遺產地有關法律法規、規章構成的遺產保護制度體系。以科學規劃引領促進保護。各遺產地結合自身保護要求和內在發展訴求,編制詳細規劃、片區規劃、劃定遺產地核心區和緩沖區,保護發展體系不斷健全完備。

隨著雲南對各世界遺產地認識和保護不斷升級,世界遺產的生態價值、人文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經濟價值也不斷得到體現,成為助力雲南省建設中國最美麗省份和打造世界一流健康生活目的地的有效力量。

堅守綠色底色 探索雲南經驗

“雲南省目前共有世界遺產5項,與四川省、河南省並列全國第二。不僅如此,雲南的世界遺產類型之豐富也是世界僅有的。”雲南自然與文化遺產保護促進會秘書長連芳說。澄江化石地是中國首個、亞洲唯一的化石類世界遺產,是寒武紀生命大爆發、地球早期生命演化的重要遺址﹔紅河哈尼梯田至今有1300多年歷史,規模宏大,被譽為“中國最美的山嶺雕刻”﹔三江並流是世界罕見的高山地貌及其演化的代表地區,也是世界上生物物種最豐富的地區之一﹔石林因其形態奇特、成因復雜、類型多樣、發育歷史久遠,具有較高科研科普價值,是世界唯一能以石林發育遺跡和石林景觀系列展現地球演化歷史的喀斯特地貌區。

2021年4月,首屆世界遺產(雲南)攝影大賽啟動,僅僅2個多月時間就收到8000多幅作品投稿。這些作品全部拍攝自雲南的世界遺產,參賽者無論是專業還是業余選手,都用影像表達了對雲南世界遺產的關愛。這些作品中有個突出的色調——“綠色”。

在諸多不同的影像之中,綠色不僅是許多照片的主色調,還是始終貫穿在雲南世界遺產保護與開發中的底色。

雲南省堅持以綠色發展理念推動世界遺產保護工作。始終堅持“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理念,明確保護目標,實現了由主管部門保護向全省公眾共同保護的轉變,由注重世界遺產資源本體保護向遺產環境整體保護的轉變。

各遺產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保護管理經驗。麗江古城文化遺產地“以保護世界遺產帶動旅游業,以旅游發展促進遺產保護”﹔澄江化石遺產地堅持“實施最嚴格的保護、打造最亮麗的名片、發揮最大化的效益”﹔石林自然遺產地在保持自然資源、文化資源真實性和完整性的前提下合理規劃發展旅游等產業活動,力求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哈尼梯田文化遺產地立足哈尼梯田生態與文化多樣性,堅決守護“綠水青山”,探索哈尼梯田保護和發展的新路徑﹔三江並流自然遺產地堅持保護優先、適度開發,積極探索二者的有機結合,形成了有益的保護管理經驗。

站上新高度 孕育新希望

5月,茶葉採摘的季節早已結束,原本應該安靜休憩的芒景大寨卻熱鬧非凡。

這裡是正在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景邁山古茶園核心村寨。為了加快推進景邁山古茶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更好地保護和體現人與茶和諧共生的狀態,景邁山開啟了環境綜合整治“百日攻堅”。寨子裡拆除了很多與自然環境不協調的設施,建設了體現茶文化和有利自然環境、人文文化保護的設施。整個景邁山,特別是核心區景邁、芒景2個行政村的村民都為申遺奉獻著自己的力量。有人家砍掉了影響古茶樹生長的小茶樹,有人家放棄了蓋新房的機會……

除了這些有“聲響”的動作外,還有更多人在為景邁山古茶園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默默奉獻著。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遺的要求,隻有在全球范圍進行類比后,具有不可替代的獨特性的項目才有可能成為世界遺產。一旦開始申報世界遺產就相當於啟動了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是簡單地保護過往已經形成的遺產,更需要規劃它的明天。對於千百年來就有人與茶相生相伴的普洱景邁山古茶林文化遺產區來說,這個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177平方公裡15個村落的每個人、每棵茶樹的過去、當下、未來。從2010年普洱景邁山古茶林開始申遺到今年,已經整整過去了11年,政府、專家和當地居民及全社會共同參與保護古茶林的有效機制,有力有序推進規劃、保護、展示、監測、宣傳、環境整治等各項工作的進行,迎接了一輪又一輪的考察評估。

在飛速變化的今天,想讓山川河流城市人群還保留著千萬年前的姿態,延續千百年來的習俗,是一件艱難的事。保護不是一成不變,保護應該是存留精華,保護還應該是共同成長。

當前,景邁山申遺已進入倒計時階段,即將迎接現場考察評估准備。站在新的百年起點,新時代的意識和理念將讓我們更加深刻理解世界遺產於雲南、於中國的意義。(記者 朱丹)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返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