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植物肉市場持續發力 “人造肉”真香嗎?

又一家海外植物肉品牌宣布登陸中國市場,這一次還著重針對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開發出“人造”的豬肉類產品。
澳大利亞銷量第一的植物肉品牌V2 13日宣布正式進入中國。在此之前,V2已經成功開發新西蘭、泰國、菲律賓、日本及韓國等國際市場。
植物肉,一般也被稱為“人造肉”,但並不等同於傳統的豆制品或者仿葷素肉。嚴格來說,人造肉分為兩種:第一種植物肉,是從大豆、豌豆、小麥等作物中提取植物蛋白為原料進行加工,使其具備動物肉制品的口感和質地。第二種“試管肉”,是在實驗室裡通過提取和培育動物干細胞做出來的。目前,市面上的產品基本都是植物肉。
經過幾十年來經濟的高速發展,中國已成為全球最大的肉類消費市場之一,這被那些號稱能夠在咀嚼感、色澤,到香味都無限貼近真肉的植物肉品牌視為巨大的商機。
植物肉大舉來到中國其實也是近一年多的事情。2020年5月,必勝客中國宣布與植物蛋白產品公司別樣肉客合作,推出史上首款漢堡套餐,以一個植物蛋白制品的牛排漢堡搭配一個澳洲西冷牛排漢堡組合的形式亮相,真肉與“人造肉”被同時端上餐桌,激發食客“一辨真假”的好奇心。同年底,漢堡王也試水植物肉市場,宣布在北京、上海、深圳、杭州四城同時開售“真香植物基皇堡”,這款產品裡的“植物基肉餅”供應商來自來自聯合利華旗下的“植卓肉匠”。在上市的第一周,漢堡王特地舉行“買植物基皇堡送皇堡”的促銷,並自信地聲稱“我們敢邀請粉絲們來辨哪個是‘真香植物基皇堡’,哪個是‘經典皇堡’,足見我們對這款產品的信心”。
當人們對於植物肉的印象尚停留在諸如漢堡這樣的成品快餐時,同樣是在2020年,國際食品巨頭、有著“人造肉第一股”之稱的Beyond Meat宣布,將通過盒馬的渠道開始在中國大陸市場進行零售,並且以“速凍調制品”的規格被引進,這意味著在此之后植物肉可以變成消費者自己在家就可烹飪的常規商品,即可煎炸、做餃子餡、與蔬菜一起干煸。就在Beyond Meat宣布這一消息之后,其股票盤前大漲了逾10%。
雖然中國市場被海外植物肉品牌一致看好,不過中國消費者對於這一“人造肉”產品卻仍顯陌生,接受程度並不高。植物肉究竟是不是“智商稅”的爭論也時有出現。
食品行業專家、科信食品與營養信息交流中心科學技術部主任阮光鋒就曾經說,雖然植物肉談不上“智商稅”,但是植物肉健康與否,並不是一個孤立話題。植物肉由不同營養組成,最終產品形式也不同,判斷是否健康要看跟誰比以及怎麼吃。
盡管中國消費者“不太買帳”,但不妨礙植物肉所展現出來的“講故事”能力,顯然這是一個富有想象力的“賽道”,這從資本的青睞程度即可獲知一二。
2020年,中國植物肉品牌星期零8個月內獲得三輪融資,A+輪融資過億元﹔未食達、Green Monday、周子未來均獲得超千萬元融資﹔Hey Maet完成種子輪和天使輪融資后,4個月內即完成第二筆融資。今年5月,植物肉品牌谷肉GrainMeat完成近千萬元天使輪融資。
而根據Euromonitor的預測,2025年,中國植物基肉市場規模預計將達到142億美元。
的確,在國外,植物肉有很多領先且較為成熟的品牌,但在中國市場,植物肉還處於方興未艾的狀態。世界著名的油籽、玉米和小麥加工企業ADM亞太區植物基蛋白商務總監潘廣軍告訴記者,近兩年植物肉在中國的發展正在快速推進中,尤其是受去年疫情影響,公眾對於健康的意識大為增強,希望通過攝入蛋白等方式提高抵抗力,對蛋白的認可也比較高。這給很多初創公司打了一劑強心針,其他素食企業以及資本也在共同推動植物肉的高速發展。
不過他同時坦言植物肉在中國的發展仍然面臨很大挑戰。首先是消費者習慣認知,中國人吃素食或者植物產品由來已久,比如喝豆奶,吃素雞、素鴨,但大部分消費者對植物肉的認知卻還處於前期,容易與傳統素食相混淆,植物肉的差異化還需過程,消費者教育仍需時間﹔其次是產品的技術創新。植物肉市場上涌現出各種新興技術,如細胞肉,3D打印等。如何運用這些技術,幫助植物肉在整個產品的口感上、風味上和外觀上,更接近真肉,在科技的創新上也需要時間﹔第三是價格,很多植物基產品上市后售價頗高,這一方面是由於定位,另一方面是成本問題。植物肉產品從最開始的原料,到中間的加工生產環節、配送環節,從產品的開始至交付,整個過程完成成本仍較高。此外,市場的需求量不足夠大。目前仍處於優化供應鏈,優化生產鏈,逐步合理化的過程,這同樣需要幾年時間,一旦價格趨向合理,公眾才會更願意吃植物肉,植物肉才能更好吃。
ADM營養事業部亞太區總裁劉宇翔還指出,目前,中國國內在植物基方面的行業標准和法規制定有所滯后。“雖然有些協會正牽頭完善法規,但在一些名稱、原料的使用等關鍵方面仍有不確定性。植物基法規規定和行業標准的制定相當重要,但這也還需要時間。”(李佳佳)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