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山深處走出的非遺傳承人

【查看原圖】
李汝明正在自己動手制作“器奔”。楊佳燕攝
李汝明正在自己動手制作“器奔”。楊佳燕攝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2021年03月03日15:34

“嘎吃木瓜,瓜咖喱……”伴著動聽的“器奔”(傈僳族四弦琴)彈奏聲,雲南省漾濞縣漾江鎮灣坡村苦姜坡村民小組的10多名男女老少不約而同一邊唱、一邊跳,圍圈跳起傈僳族打歌,踢、跺、閃、撞的特色舞步剛柔相濟,充滿活力,場面歡快熱鬧。

懷抱“器奔”的打歌領舞人叫李汝明,今年53歲,共產黨員,苦姜坡傈僳族文藝隊隊長,是大理州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傈僳族打歌代表性傳承人。

“傈僳族打歌必須有蘆笙、竹笛、弦琴伴奏,以對歌的形式展開。而我們村的文藝隊通常以弦琴伴奏為主,打歌調和步法有十二種,通常在節慶、婚嫁的時候打跳起來,表達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在李汝明的記憶裡,父親李貴生從小就背著他參加各種傈僳族的節慶、婚禮打歌活動,7歲開始就跟著爺爺、父親學習傳統傈僳族打歌和“器奔”的彈奏,12歲開始學做“器奔”,13歲時已熟練掌握傈僳族打歌的十二種步法、每首“器奔”彈奏的曲調和“器奔”制作技藝。

2005年,李汝明在一次外出勞作中發生了意外,不得不臥床休養了8年。2013年傷勢稍有好轉后,他開始學起傈僳文字、譜曲、寫詞和編導,重溫傈僳族打歌的技藝,並在原有的步法上,將傈僳族弦琴彈奏與踢、跺、閃、撞巧妙結合起來,還把一些傈僳族古歌融入其中,編導出《呣呱呱瓦器器》《火塘情》等代表作品,使得傈僳族打歌更具民族特色,更加豐富多彩。

縣、鎮兩級文化部門得知后,給予他大力支持,由他牽頭組建起苦姜坡傈僳族文藝隊,在家裡開設了傈僳族打歌傳習所,每周一定期進行傳習活動。經過不懈努力,苦姜坡傈僳族文藝隊從14人發展到45人,並代表縣裡參加省州組織的文藝匯演,先后獲得過一、二、三等獎及各種榮譽獎10余次。

“除了在村裡開展傳習活動外,我還經常義務加入縣裡的文藝下鄉惠民巡演、非物質文化遺產進校園等活動中。” 李汝明介紹,這些年來,他一邊堅持參加演出,一邊主動參與到打歌傳承培訓中,帶出的學徒已經超過300多人。他表示,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他將繼續身體力行地把這項技藝發展好、傳承下去,讓民族文化發揚光大。

兩年前,漾江鎮文化站在村裡選址建蓋文化活動傳習場所,李汝明主動將他家的空地無償貢獻出來。經過兩年的打造,一個集舞台、傳習室、器材室為一體的文化活動場所建成了,這些天,李汝明一邊忙著往室內搬運、擺設器材,一邊組織文藝隊正全力以赴投入到由他創作的《嘎遲尼》(幸福跟黨走)舞蹈排練中。

“脫貧攻堅以來,我們苦姜坡傈僳族同胞們的生產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為了感黨恩,我特意用心編排了一個舞蹈,想把這首舞蹈獻禮給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 李汝明說著,嘴邊又唱起歌來。

“我們要緊密團結起來,聽黨話,感黨恩,永遠跟黨走﹔在黨的領導下,我們傈僳族人民歡樂起來了……” 歌聲飄蕩在山谷中,回蕩在黑惠江畔。(楊佳燕 楊秋燕 李惠赟 漾濞縣融媒體中心供稿)

分享到: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