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閑田變“聚寶盆” 寧洱發展冬季經濟作物

【查看原圖】
李文希(右二)正在給工作人做示范。(任靈 攝)
李文希(右二)正在給工作人做示范。(任靈 攝)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2020年12月17日09:57

冬季清晨,霧氣還沒散去,在雲南省寧洱縣磨黑鎮芭蕉林村的荷蘭豆種植示范基地裡,工人們正忙著給荷蘭豆苗圍線加固。十月中旬剛種下的豆苗,如今已有八九十公分的高度。

“在荷蘭豆苗尖以下十公分左右用線,固定荷蘭豆生長方向,每棵樹樁中間用兩顆卡子固定……”芭蕉林村黨支部書記李文希一邊說,一邊給工人們做著示范。

李文希介紹,2018年,作為特色支柱產業,芭蕉林村種下了3800畝堅果樹苗,但由於堅果樹生長、挂果周期長,如何把這段“空窗期”利用起來,村上想到了發展冬農產業。

眼前這30畝荷蘭豆種植基地,是由李文希個人出資,作為芭蕉林村“短平快”產業發展的一塊示范種植基地。

針對群眾抗風險能力低,不敢於嘗試新興產業等問題,村兩委通過以點帶面、連片發展的示范帶動效應,打造一塊“短平快”產業示范地,上半年種煙,下半年種冬農作物,周邊群眾到示范地裡務工,同時可以學習到種植技術。

去年,30畝“短平快”產業示范地,烤煙收入6萬元,荷蘭豆收入8萬元,群眾看到了利益,掌握了技術,自然就放膽跟著做。

經過示范,許多農戶都跟著發展起了產業。如今,有冬季產業的不僅僅是芭蕉林村,許多村寨都發展起了產業。

時下,正是辣椒的採收季,走進磨黑鎮把邊村,辣椒種植基地裡也一派繁忙,2016年脫貧戶白忠平也在其中。“今年辣椒價格好,平均每公斤收到17元,我家3畝地裡的辣椒今年也能賣個4萬元。”白忠平說。

把邊村黨總支書記胡廣梅介紹,以前村裡產業發展單一,秋收后留下的閑田,多用來種些玉米之類產效低的農作物,也有少數種植辣椒的農戶,但由於種植不規模,吸引不了外商,一直沒有效益。

如今,把邊村立足當地光熱水土資源優勢,把冬農辣椒作為鞏固提升脫貧成效的重點產業全力推進,積極與上級部門和相關企業爭取產業扶貧支持,免費向農戶提供技術指導,主動與外地收購商聯系進行保底收購,解決農民銷售后顧之憂。

目前,全村種植辣椒860畝,涉及19小組380戶,助農增收效果十分顯著,讓廣大村民嘗到了甜頭。

近年來,磨黑鎮在突出“一鄉一品牌、一村一特色”產業規劃基礎上,通過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多管齊下的模式,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積極推進高原特色農業發展,加大冬農作物的推廣力度,著力建造種植示范基地,通過以點帶面、連片發展的示范帶動效應,分別在各村種植荷蘭豆、小米辣、青菜等生長周期短、效益高、風險小的冬季作物,種植面積近5000畝,保障了老百姓持續增收有渠道、穩定致富有門路。(任靈)

分享到:
(責編:徐前、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