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瀾滄實現“一步千年”歷史性跨越

【查看原圖】
瀾滄擺舞(攝影:譚春)
瀾滄擺舞(攝影:譚春)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2020年09月10日16:52

9月10日,雲南省普洱市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系列新聞發布會(瀾滄專場)在普洱市行政中心舉行,瀾滄縣相關領導就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的做法、取得的成績進行發布,並回答記者提問。

瀾滄地處雲南省西南部,轄20個鄉(鎮)、165個村委會(社區)、2603個村民小組,總人口50.99萬人,邊境線長80.563公裡,是電影《蘆笙戀歌》主題曲《婚誓》誕生的地方,是全國唯一的拉祜族自治縣,是由原始社會末期、封建領主制向地主制轉化時期直接過渡到社會主義社會的民族“直過區”,有拉祜族、佤族等8個世居少數民族,其中有拉祜族、佤族、布朗族3個“直過民族”。

受社會歷史、民族宗教等因素影響,瀾滄縣經濟建設起步晚,社會發育程度低,發展基礎薄弱,貧困面大、貧困程度深,貧困發生率高,致貧原因復雜,具有“區位性、條件性、素質性、結構性、意識性”五個突出的貧困特點,是國家592個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全省27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是全國“直過民族”區域最大、人口最多的縣,承擔著守邊固邊、脫貧攻堅和經濟社會發展等多重重任。

2013年底,全縣共識別貧困村103個、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3619戶196922人,貧困發生率高達45.85%。經過歷年動態調整,截至2019年末,全縣累計識別建檔立卡貧困人口58290戶210410人,貧困人口總數居普洱市第一位、雲南省第四位。

瀾滄縣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工程和頭等大事,狠抓責任、政策、工作落實,下足脫貧“繡花功夫”,走出了一條具有瀾滄特色的“民族直過區”精准扶貧精准脫貧之路。

特別是今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全縣上下堅持兩手抓、兩手硬,高效有序推進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百日總攻行動、挂牌作戰、問題整改等工作。

截至2019年末,全縣累計實現脫貧55480戶203501人,156個貧困村全部出列,貧困發生率從2013年末的45.85%降至1.61%,全面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難題,順利通過貧困縣退出第三方專項評估檢查,沒有發現錯退和漏評情況,提前一年達到整縣“脫貧摘帽”標准。

截至今年4月底,全縣剩余貧困人口均達到“兩不愁三保障”標准,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實現整族脫貧,真正實現了全國“直過民族”區域最大、人口最多縣“一步千年”的歷史性跨越,創造了人類減貧史上的瀾滄奇跡。

脫貧成效突出

基層黨的建設實現大提升。瀾滄堅持把脫貧攻堅同基層組織建設有機結合,全面加強以村黨組織為核心的村級組織配套建設,選好配強村級領導班子,實現黨的旗幟在脫貧攻堅陣地上高高飄揚,基層黨組織組織力、凝聚力、戰斗力顯著增強,黨群干群關系持續改善,黨在農村的執政基礎進一步鞏固。惠民鎮芒景村黨總支榮獲“全國創先爭優先進基層黨組織”稱號,涌現出李學強等一批先進典型。

發展質量實現大提升。全縣生產總值從2013年的47.85億元增長到2019年的109.97億元,年均增長14.9%,GDP首次突破百億元大關﹔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2013年的5402元增加到2019年的10835元,年均增長12.3%,並突破萬元大關,基本公共服務主要領域指標接近全國平均水平。

干部作風實現大提升。在脫貧攻堅戰役中,全縣廣大黨員干部舍小家、顧大家,用智慧、汗水甚至是寶貴的生命換取貧困群眾的幸福生活,一支不怕困難、敢打硬仗、驍勇善戰、作風優良的攻堅鐵軍已然形成。瀾滄縣政協干部蘇毅同志獲雲南省2018年脫貧攻堅獎(扶貧好村官)﹔中科院昆明分院派駐酒井鄉勐根村第一書記胡紅同志獲雲南省2019年脫貧攻堅獎(優秀駐村扶貧工作隊員)。

民族融合發展實現大提升。深入挖掘少數民族群眾能歌善舞的獨特優勢,走出了一條文化旅游脫貧發展的新路子,被評為雲南省旅游扶貧示范縣。2019年實現旅游綜合收入54.13億元,覆蓋建檔立卡戶0.8萬戶3.04萬人,人均增收5000元,實現文化旅游扶貧既“富腦袋”又“富口袋”。

農村發展水平實現大提升。農村生活環境、基礎設施建設、文化教育條件等得到了大幅改善,群眾幸福指數逐年提高。深入開展平安村、平安家庭等基層平安創建,社會治理水平全面提升。全縣各族群眾擺脫了意識貧困,“要我發展”的落后思想轉變成了“我要發展”的堅定信念,感黨恩、聽黨話、跟黨走成為共同的價值觀。

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大提升。全縣森林覆蓋率達65.28%,地表水和集中式飲用水源地水質分別達到了Ⅲ類和Ⅱ類標准,環境空氣質量優良率達97.2%。先后創建市級生態村129個、省級生態文明鄉(鎮)17個、綠色社區2個、綠色學校19所,省級生態文明縣創建通過市級評審和省級現場復核。

攻克種種難題

攻克了區位性貧困突出難題。牢固樹立大抓基層鮮明導向,深入推進抓黨建促脫貧攻堅工作,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戰斗堡壘和黨建引領作用,激發廣大干部群眾不忘初心跟黨走,牢記使命興邊疆,創新基層社會治理,推動邊疆和諧穩定,促進睦鄰友好合作,營造和平共贏良好氛圍,為全縣經濟社會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攻克了條件性貧困難題。2014年以來,對全縣需修繕、重建的62648戶(其中易地扶貧搬遷6361戶)危改戶進行了全覆蓋改造,實現“住人無危房、危房不住人”目標,住房安全得到了保障﹔2014年以來,累計投入資金4.19億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項目1684件,解決了46.48萬人的農村飲水安全問題,安全飲水得到了保障﹔投入資金33.88億元,實施農村公路基礎設施建設,157個行政村到縣城及所在鄉(鎮)公路全部實現道路硬化,且危險路段有必要的安全防護設施,鄉(鎮)和行政村客運班車通車率及通郵率均達100%﹔全縣電力保障、廣播電視覆蓋率、網絡寬帶覆蓋率均100%達標。

攻克了素質性貧困難題。借助中國工程院人力、智力幫扶優勢,按照“科技引領,創新驅動”的科技扶貧思路,創辦“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採取邊生產、邊學習的“抗大”教學方法,共培養了1500余名新型職業農民,2800多名基層技術人員和農民群眾,為瀾滄打造了一支永不離開的科技人才隊伍,全縣各族群眾整體素質有了明顯提升。

攻克了結構性貧困難題。緊緊圍繞省委、省政府關於全力打造世界一流“三張牌”的戰略部署,按照“結合鄉村振興和扶貧攻堅,理清‘一縣一業’發展思路,用好政策,打造‘綠色食品牌’”的要求,提出重點實施全域旅游和民族文化、高原特色現代農業、綠色工業、現代服務業四大產業集群的發展思路,2019年三次產業結構為23.09:31.34:45.57,產業體系不斷健全,經濟發展持續向好。

攻克了意識性貧困難題。以“愛心超市”為載體,建立了以人居環境提升、鄉風文明、自助式幫扶、產業扶貧為主的積分式扶貧激勵長效機制,用積分兌換物品,讓積分參與產業扶貧利潤分成,引導農戶養成好習慣、樹立好風氣、爭當好村民、過上好日子,全縣107家“愛心超市”成了激發群眾內生動力的加油站。按照“確保有意願的貧困勞動力家庭至少有1人就業”的目標要求,通過滬滇勞務協作、招聘會、創業扶持、開發鄉村公共服務崗位等方式,2014年以來大力開展技能提升培訓、引導性培訓和創業培訓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21.1萬人次,實現轉移就業12.71萬人次,發放創業扶持貸款7.95億元並帶動就業1.96萬人次,開發鄉村公共服務崗位安置建檔立卡貧困勞動力就業1.96萬人次。

瀾滄脫貧經驗

立足資源稟賦優勢,在青山綠水間走出了科技扶貧新路子。借助中國工程院人力、智力幫扶,大力實施科技扶貧示范行動工程,在全國職校首創“院士科技扶貧指導班”,建成了14個林下有機三七科技成果和15個冬季馬鈴薯優質高產示范樣板,走出了“12345”解決素質性貧困的“產業+技能”科技扶貧之路。奮斗在瀾滄脫貧攻堅一線的“農民院士”朱有勇被中宣部授予“時代楷模”稱號。

充分發揮“拉祜文化”獨特優勢,“直過民族”在唱歌跳舞中實現了快樂脫貧。充分挖掘直過民族“會說話就會唱歌,會走路就會跳舞”的獨特優勢,深入實施“拉祜文化名縣”戰略,傾力打造“世界拉祜文化中心”。酒井鄉老達保村民小組於2013年成立了全市第一家由農民自發、自創、自演的文化演藝公司—瀾滄老達保快樂拉祜演藝有限公司,自公司成立以來實現旅游綜合收入927萬元,帶動本村民小組90戶398人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該組村民、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李娜倮先后榮獲全國脫貧攻堅奮進獎和“雲嶺楷模”稱號﹔老達保民族文化助脫貧選題入選聯合國“中國扶貧成就展”。

採取產業扶貧積分管理模式,幫助貧困群眾過上了好日子。按照“公司+專業合作社+貧困戶”模式,積極引導貧困戶加入專業合作社,由村民小組脫貧發展委員會負責制定村規民約和積分管理辦法,根據貧困戶參與種植、養殖、務工或義務勞動等產業發展實際,評定積分,與勞務補助、勞動增收獎勵等相挂鉤,使企業與農戶形成密切聯系的利益共同體,既為企業發展注入了動力,又讓農戶在產業發展中受益。

強化黨建引領,為打贏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通過筑牢基層戰斗堡壘、精准選派駐村扶貧工作隊員、強化基層基礎保障等有效舉措,不斷提升全縣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服務水平、脫貧力量、能力素質、內生動力、干事激情,切實為打贏打好精准脫貧攻堅戰提供了堅強的組織保障。共創建省級“規范化建設示范黨支部”2個、市級“規范化建設示范黨支部”10個、市級基層黨建示范點7個﹔易地扶貧搬遷安置點實現黨組織、黨建工作全覆蓋,695名駐村扶貧工作隊員、2508個村民小組脫貧發展委員會委員全過程發動群眾參與脫貧攻堅。(符皓) 

分享到:
(責編:朱紅霞、徐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