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南“姑娘茶” 舌尖上的“瓊漿玉液”

【查看原圖】
梁陸明和妻子。人民網 程浩 攝
梁陸明和妻子。人民網 程浩 攝
來源:人民網-雲南頻道  2020年05月18日12:08

人民網文山5月18日電 (程浩)都聽說過“女兒紅”,名字很美好,可曾聽過另一個很美好的名字——廣南“姑娘茶”?它是雲南省文山州廣南縣底圩鄉特產,學名竹筒茶,因過去常作為壯家姑娘贈送情郎的信物,所以又名“姑娘茶”。

4月的一天,在廣南壯藝茶葉專業合作社,51歲的梁陸明正忙著制作“姑娘茶”,隻見他將適量鮮茶葉和少許糯米裝入竹筒內,經小火烘烤,直至三香(茶香、金竹香、糯米香)溢出,“姑娘茶”便做成了。

做好的“姑娘茶”外形為竹筒形,內質緊密,具有茶嫩、白毫多、湯色黃綠、清徹透亮、香氣濃郁、味爽甘甜、回味悠長等特點。1990年,被評為雲南省十大優質名茶之一。

梁陸明至今保存著33年前戀愛時妻子送的“姑娘茶”,“結婚的時候喝了一點,剩下的留下來,當作紀念。”他捧著手裡的“寶貝”說。

另一邊,附近村裡的孩子們正學著茶藝表演,見有客人來,孩子們表演起來。“也算是文化的傳承吧!”合作社負責人說。

近些年,廣南“姑娘茶”被賦予更多內容,成為當地老百姓脫貧致富的重要產業。

鄉政府工作人員介紹,茶葉產業作為全鄉第一大經濟支柱產業,目前全鄉已建成茶葉基地16.8萬畝,佔全縣茶葉總面積的38%,戶均達22畝以上,是名副其實的茶葉產業鄉。

為帶動老百姓脫貧致富,當地採取“公司+合作社+貧困戶+政策”模式,全面助推茶葉產業發展,穩定農戶增收保脫貧。

目前,全鄉858戶貧困戶中,有271戶通過安置公益性崗位和管茶採茶實現年增收1萬元以上﹔有456戶貧困戶通過管茶採茶,戶均實現年增收2萬元以上。

當地還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則,鼓勵貧困戶將金融貼息貸款政策用到企業或合作社中,參與茶葉加工。合作社以貧困戶茶葉交售、扶持資金跟進和技能培訓跟蹤等方式,讓貧困戶參與合作社保底銷售或二次分配。對全鄉深度參與合作社發展的貧困戶,通過技術跟蹤服務、保底訂單收購、金融政策跟進,戶均可再次獲得3000元以上的年收入。

2019年,底圩鄉鄉黨委、政府協調金融部門,累計發放貼息貸款1500余萬元參與產業發展,年底實現利益再分配50余萬元。

梁陸明希望通過茶葉產業的發展,“姑娘茶”的名氣越來越大,傳得更遠。

分享到:
(責編:木勝玉、朱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