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

临沧:加强文化挖掘保护 确保传承后继有人

2021年11月16日11:51 |
小字号

一直以来,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工作方针,扎实抓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掘和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保护、管理等工作。

抓好非遗传承保护,夯实非遗基础。目前,全市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9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人;省级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区5个,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21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4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154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8人;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名录810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595人。临沧市在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的申报工作中,传统音乐“阿数瑟”、传统舞蹈“白象马鹿舞”、传统体育、游艺与杂技“打陀螺”3个项目入选。

强化非遗队伍建设,确保传承后继有人。临沧市高度重视传承人的管理工作,采取“迎进来、走出去”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加强对传承人的管理,做到“技艺传承有后人,项目发展有创新”。耿马傣族佤族自治县芒团村和永德县芒石寨村的傣族手工造纸技艺传承了600多年,当地从业者通过口传心授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的方式世代传承这一技艺。傣族刺绣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刀永琴到上海参加专业刺绣技能培训,提升了傣族刺绣技术。组织碗窑土陶制作技艺项目传承人到红河建水系统学习,邀请江西景德镇工艺大师到碗窑传授技艺,使临沧土陶制作精细度、创艺性得到提升。

强化基地建设,扩大传承群体。通过传承基地建设,支持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鼓励年轻人学习掌握非物质文化遗产技艺。目前,临沧市共建成传习馆(所)22个、传习点18个,总建筑面积达4421平方米。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布朗族蜂桶鼓舞传习点,通过俸继明等当地非遗传承人,开设通俗易懂、体验性强的教学课程,让群众直接向传承人学习非遗技艺。碗窑村陶器制作技艺被公布为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制陶技艺在村内代代相传。

加强宣传教育,营造传承氛围。紧扣“5·18国际博物馆日”“文化和自然遗产日”宣传主题,抽调非遗传承人到现场表演展示、销售产品等群众喜闻乐见的宣传方式,让广大人民群众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魅力。充分利用各大节庆活动开展宣传推介,提升临沧非遗的活跃度。

加强挖掘抢救,延续传承脉络。以开展民族传统文化资源普查为基础,以建立名录体系和扶持传承人为重点,以实现整体性保护和活态传承为目的,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开展11个世居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挖掘调查工作,全面了解和掌握临沧辖区内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的数量、分布状况、存续状况、保护现状及存在问题,为加强非遗项目储备,充实非遗数据库做准备。

加强保护区管理,促进整体性保护。临沧市共有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5个,市级传统文化保护区12个,县级传统文化生态保护区31个。市、县(区)级保护管理工作按属地管理原则,积极开展巡查排查工作。明确安全责任人,签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安全管理目标责任书,切实做实、做细保护区管理工作。(杨维)

来源:临沧日报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