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沧双江忙孝村:支部建在合作社 党建引领产业兴

2020年03月16日16:58  来源:临沧日报
 
原标题:忙孝村:支部建在合作社 党建引领产业兴

春暖大地,布谷声声。在双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县广大农村,农民们正忙着选种、备肥、整地、清塘……大家都在抢抓农时节令,扎实做好春耕备耕工作,期待新的一年迎来更好的收成。

记者采访当日,沙河乡允俸村忙孝村民小组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管理者们忙得不亦乐乎。“我们刚刚从育秧基地回来,让你们久等了。”合作社理事长俸光兵一身泥土,笑呵呵地与记者打招呼,“趁这两天天气好,我和理事会成员抓紧平地。目前,我们共整理土地8亩多,打算全部育上秧苗,这些种苗可以种植稻谷1400多亩。”据介绍,忙孝农民专业合作社下设马铃薯种植、水稻种植和农业机械3个合作社,分别成立于2007年、2014年和2015年。如今,合作社有股东7人,有社员1810户,其中建档立卡贫困户1054户,合作社产业辐射沙河、大文、忙糯、邦丙4个乡(镇)。2019年,忙孝农民专业合作社种植马铃薯2700亩,产量10260吨,产值达2052万元;种植优质稻1600亩,生产优质稻谷960吨,产值达280万元。仅此两项产业,社员户均纯收入达14600元,同时还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273户1086人,户均增收1080元。

得知记者来访,党支部书记李玲特意从县城营销店铺赶到忙孝合作社。她告诉记者,通过多年的摸索、运行,忙孝合作社已基本建成党支部领导、社员当家作主,管理科学民主、制度规范健全的专业合作社,2018年忙孝合作社被评为省级示范社。“我今年32岁,去年才当选为合作社支部书记。我们支部共有43名党员,包括我在内,大多是少数民族。”李玲向记者介绍,支部建设上他们主要采取“1+4”工作法,即:建强1个党支部,实现带动合作社发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带动县域产业升级、带动发展集体经济的4个带动目标。“别看我们李玲书记年纪轻,又是女同志,她除了做好支部工作外,还负责合作社的电子商务销售业务。”支部班子成员、合作社监事长李宗强接过话茬说道。

实事上,从最初的产业协会发展到现在拥有3个专业合作社,下步还将新建水果专业合作社等等,可以说忙孝专业合作社一路走来并不容易。回顾这13年风雨历程,有一个致胜法宝就是始终坚持党支部的集体领导。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全体社员充分发挥聪明才智,并总结出许多过硬的实践经验。在马铃薯合作社运作上,采取“两化六统一”的种管经营模式,即:在做好“生产机械化、产品销售订单化”基础上,实行“统一良种、统一技术、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包装、统一品牌、统一销售”。同时,大力推广良种扩繁和栽培技术,打造“忙孝无公害马铃薯”品牌,并采取“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订单销售和市场零售、电子商务方式,产品主销北京、上海、武汉、西安等大中城市。另外,依靠历年积累的经营及品牌优势,采取“合作社+合作社”合作帮带模式,与其它乡(镇)的清平村、小坝子村、营盘村、陈家村等建档立卡贫困村的合作社合作发展,推广示范成功的种管经营模式,带动贫困户增收脱贫。在水稻合作社运作上,采用全程机械化生产,实行产、供、销一条龙服务的“十统一”种管经营模式,即:通过“统一品种、统一育秧、统一机插、统一测土配施肥、统一病虫害防治、统一机收、统一收储、统一烘干、统一加工、统一销售”。同时,组织当地稻农参与合作管理经营,提升水稻质量,打造“南勐河优质米”品牌,建立电子商务销售等销售网络平台,增强产品竞争力和产出效益,产品近销临沧、大理、昆明,远销浙江、四川等地。

生产实现科学化、机械化、品牌化是前提,但合作社的生存与发展最关键的环节就是市场营销。通过多年的发展,马铃薯销售订单合作大户诚信、稳定,产品已经在“北、上、广、深”安了家,而水稻、水果市场亟待开发,这一重担当然由支部书记李玲来负责。李玲一方面在县城开设“南勐河优质米”销售点,另一方面在网上进行推销。年轻人思想活跃,李玲的网络营销有两个“绝招”:其一是依托别人的电商平台进行产品销售;其二是运用“抖音”进行推介或直播,打造品牌形象,发掘市场潜力。2017年到2019年,李玲的年度网络销售额分别为50万元、100万元、150万元。作为合作社的创始人之一,李宗强对李玲的业绩非常肯定,他认为这就是党支部的活力所在,他坚信在党支部的带领下合作社的发展将大有可为。

“我们沙河允俸坝区已经实现生产全程机械化,农民的活计特别轻松,可以说是坐等收钱。”忙孝专业合作社理事会成员俸付江告诉记者,“市场营销问题一旦解决,社员们对合作社的发展信心更足。”劳动强度降低,收入成倍增长,这就是忙孝专业合作社叫得响的“大品牌”,也因此吸引周边村组群众纷纷加入忙孝合作社。

在距县城约50公里的忙糯乡小坝子村新寨村民小组,由于海拔高,气候冷凉,这里适宜种植马铃薯。“加入忙孝合作社以前,我们要到很远的地方卖农副产品。”原建档立卡贫困户李祖新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在田边地头就可以完成马铃薯销售交易。收入增加了,我家彻底告别了贫困。”李祖新家去年冬季种植马铃薯5亩,收入3万余元;夏季在同一场地种植包包菜,收入1万多元。今年,他打算种植马铃薯10亩,记者采访时,他家地块已经整理完成,春季就可以栽种。(李正文)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推荐阅读

飞向蓝天的“卓玛”(身边的小康故事)  “卓玛,飞机能飞多高啊?”“卓玛你去过哪些城市了?”……每次回家,格茸卓玛仿佛是村里的“明星”。 格茸卓玛的家乡在云南省迪庆藏族自治州香格里拉市小中甸镇团结村。这个很多人没有坐过飞机的村子,却走出了一位在飞机上工作的女孩。 作为东航…【详细】

要闻

云南新增19例境外输入确诊病例  人民网昆明7月27日电 (符皓)据云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通报,7月26日0时至24时,云南无新增本土新冠肺炎确诊病例和无症状感染者。新增境外输入确诊病例19例、无症状感染者3例。确诊病例治愈出院2例(境外输入),无症状感染者解除隔离医学观察2…【详细】

要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