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魅力罗平

曲靖罗平:多元产业发展绘就乡村振兴新图景

2025年09月09日09:03 |
小字号

云南省曲靖市罗平县富乐镇必米村曾经是“无产业、无资金、无信心”的“三无”村,如今千亩蔬菜基地绿意盎然、肉牛养殖场“牛”劲十足、特色果园硕果累累,在乡村振兴的画布上勾勒出“产业兴、村民富、乡村美”的生动画面,呈现欣欣向荣的发展态势。

驻村工作队与村组干部了解茭瓜收入情况。

驻村工作队与村组干部了解茭瓜收入情况。

党建引领“搭框架” 破解产业促发展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牛鼻子’,而党建是牵起‘牛鼻子’的关键。”罗平县教育体育局派驻富乐镇必米村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黄李兵的话,道出了村子产业发展的核心逻辑。必米村依托“支部+合作社+基地+农户”模式,从“组织化抱团”“利益联结”“产业链延伸”三端发力,为产业发展筑牢根基。

“2018年我到必米驻村,经过几年的努力,探索出一条‘党建引领、产业破局、治理创新'乡村振兴的‘必米路径',现在有肉牛养殖、蔬菜、水果等多元产业,通过‘一地三金'模式,即村民以土地流转获租金、务工就业得薪金、资产入股分股金等方式增收致富。”黄李兵说。

在必米村党总支的牵头下,专业合作社正式成立,将原本分散经营的农户紧密联结成“发展合力”。该合作社负责人李治论介绍:“我们从2022年开始尝试肉牛养殖,逐步组织起来成立合作社,参与养牛的群众越来越多。后来,又成功争取到沪滇协作资金370万元,用于建设‘千头肉牛养殖示范村’。如今,规模大的农户养了30多头牛,少的也有5头以上。我们希望通过肉牛养殖,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让曾经“单打独斗”的养殖户有了坚实的“主心骨”。

如今,肉牛养殖带动当地25户86名脱贫群众年均增收超8000元。

特色产业“填空白” 荒田变身“增收田”

在必米村,曾经的废弃田如今成了村民的“增收田”。“茭瓜种植基地负责人刘文飞分享了他的创业经历:“2022年,我看到这片荒地,就想尝试种植茭瓜。在村委会的协助下,我顺利流转了150多亩土地。虽然第一年试种没有成功,但后面两年逐渐走上正轨,收成还算不错。去年我又扩种了150多亩,眼下正在采收。”

如今,刘文飞的茭瓜面积已扩至300余亩,亩产量达1.7吨至2吨,采收的茭瓜直供浙江、上海等市场,成了“香饽饽”。

必米村特色产业不止茭瓜,特色辣椒、竹荪菌等产业与茭瓜、人参果形成“四季有产出、季季有收入”的种植格局。

同时,拓宽销售渠道,实现土地“不空闲”,村民的腰包“不瘪空”。

村民采收茭瓜。

村民采收茭瓜。

产业兴旺“结硕果” 乡村振兴“加速度”

如今的必米村,产业从“零”到“有”、从“有”到“优”,村民收入翻了一番,“三无”村已蜕变为产业兴旺的“示范村”,在乡村振兴路上跑出了“加速度”。

“我们跟驻村工作队一起出谋划策,引进了多个产业,去年又引进人参果,种下来成效比较好,产值也比较高。”必米村党总支书记刘文芳说,“下一步,我们将扩大种植、养殖规模,带动群众致富,让更多人在‘家门口’就业增收。”

从荒芜田地到连片产业带,从零散养殖到集约化规模经营,必米村正以产业振兴为核心引擎,积极对接沪滇协作项目,建成现代化肉牛养殖场和冷链加工中心。如今,村里茭瓜年产量超过500吨,实现纯利润180余万元,真正形成了从生产、加工到销售的一体化全产业链条。

目前,“必米方案”在富乐镇5村推广,新建6个产业基地、增700余就业岗位。如今的必米村,奏响乡村振兴的“奋进之歌”。(李忠桥、张正举 文/图)

来源:罗平县融媒体中心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