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中国大理·乡村振兴进行时

大理州以“三链驱动”建强科技小院集群打造洱海流域绿色转型科创策源地

2025年07月03日14:53 |
小字号

 2022年,大理州打响“洱海科技大会战”,助力洱海保护治理和流域产业绿色转型。三年来,通过不断强化“校地—校校—校企”合作,在全国率先开展科技小院集群化布局,通过构建组织协同链、赋能创新链、实践增值链,科技小院实现从0到1、从1到18的突破,形成了以面源污染防控、绿色高值农业和乡村振兴为核心的3个科技小院集群,累计开展科研合作项目40余个,创制具有增产增效与环境减排协同的绿色智能肥料15个,创新主要作物绿色生态生产技术10余项,构建作物周年绿色高值模式6个,为洱海流域生态增值、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政府搭台 院士领衔

构建科技小院集群组织“协同链”

建立“政府出题、小院答题、多方助题”的协同创新机制,推动科研力量与地方需求精准对接、深度融合、高效联动。

坚持校地协同,强化统筹协调“聚势”。与中国农业大学、云南农业大学联合共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研究院,聘请中国工程院张福锁院士为大理州绿色发展首席顾问,并担任研究院院长。研究院下设5个中心,依托张福锁院士团队组建管理运行团队,全面负责科研项目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成果转化和推广应用,统筹推进“N”个科技小院的建设、管理及运行,形成了“1+5+N”的科技创新组织体系。研究院先后获得中宣部全国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活动优秀团队、民盟中央生态文明和乡村振兴调研实践(大理)基地等10余项产学研基地授牌。

坚持目标协同,强化问题导向“聚焦”。聚焦洱海水质保卫战,建立面源污染精控、绿色防控、高原遥感、洱海环保与有机循环4个科技小院,着力破解洱海入湖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难题。聚焦洱海流域高值农业攻坚战,建立绿色高值种植、云天化绿色智能肥料、大理烟草、洱海水稻、蔬菜(古生村、大庄)、巍山柠檬、宾川果蔬、兰桂骐绿色数智农业产业、宾川数字水肥10个科技小院,着力破解流域种植体系绿色不高值、高值不绿色的难题。聚焦洱海流域乡村振兴阵地战,建立大理古生村、乡愁农文旅、洱海人文、数商兴农4个科技小院,着力破解洱海保护与农民增收协同难题。

坚持资源协同,强化智库建设“聚能”。打造高端智库,组建“洱海流域科技小院集群”指导专家团队,采取“双聘制”引进来自全国50余家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的500余名高端科技人才,构建起“多学科交叉、多院校联合、多主体融合”的技术应用落地新模式,为科技小院集群提供源源不断的智力支持。打造国际智库,建立洱海国际合作专家库,吸纳62位国际顶级专家、资深教授、青年教授入库,覆盖全球水环境治理、生态修复、气候变化、环境监测等领域。通过举办洱海论坛、专家讲座等方式,引入国际智力为科技小院集群所用,推动发达国家经验与技术在洱海流域创新应用。

集群发力 会战洱海

构建科技小院集群赋能“创新链”

发挥科技小院集群学科优势互补、团队联合攻关、技术一体化落地的优势,开展洱海保护、农民增收、乡村振兴系统创新。

创新面源污染防控路径,助力洱海保护。结合洱海入湖污染来源不清、贡献不明等共性问题,选取古生片区4.8平方公里作为主战场,开展农业面源污染“系统解析、精准防控、生态治理”试验示范,构建源头排放—输移—入湖全过程的“六纵七横”监测体系,建成源头减量—过程拦截—生态循环“三道防线”防控体系,实现精准监测关键点位水质水量、精准识别面源污染时空特征、精准解析入湖污染负荷、精准开展过程拦截净化、精准实施生态循环治理“五个精准”,全面打通从入湖口监测到地块分类管理的全链条路径。2024年,古生片区稻季削减总氮24.0%、总磷53.2%。

创新农业绿色高值路径,助力农民增收。结合洱海流域土壤、气候等区域特征,以“水环境阈值”为红线、“周年亩产值超万元”为核心指标,选取油菜、水稻、玉米、莴笋、蚕豆等作物开展多项种植试验,集成种、水、肥、药、膜、机六大技术,分类分区制定生态种植技术规程及氮磷施用限量标准,研发绿色智能肥,建立养分智慧管控体系,构建“水稻+油菜(食用菌)”“烟草+鲜食玉米+油菜薹”一年三熟、“莴笋—鲜食玉米”周年蔬菜等绿色高值轮作模式。2022至2024年,在洱海流域累计推广11万亩,作物每季亩均降本增收600—2000元,减少氮磷排放60余吨。

创新农文旅商融合路径,助力乡村振兴。结合洱海流域生态、人文等资源优势,系统梳理流域历史文化、生态文化、农耕文化、美食文化、民族文化等现状,编制乡愁小院规划设计方案,策划稻米文化节、稻米美食节、丰收节集市、油菜花文化旅游节等创意活动,孵化“苍洱留香”“巍山柠檬”等生态农产品品牌,开发“种植基地+科技小院+生态廊道”游览路线,研发“古生农家宴”白族特色美食菜谱,搭建“云品出滇”数商兴农应用平台,全面推动乡村资源配置优化升级,创造出集观光游览、文化沉浸、农事活动参与、农产品购买等多功能于一体的全新体验。

拓展延伸 丰富载体

构建科技小院集群实践“增值链”

立足科技小院扎根农村的实际,创新“科技小院集群+”联结载体,持续放大“人才培养、科技创新、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增维度,打造人才培养“孵化营”。推广“研究生常驻+专家定期指导”培养模式,每年常驻科技小院的专家和学生达140余名,研究生驻村超过300天,实现从科研者到“协同创新者”、从学生到“新农科人才”的转变,古生村科技小院被列为教育部“科技小院研究生培养模式”试点单位。推行“数字商业+新农人培养”模式,通过开展新农人培训、科学论坛等方式,培养既懂前端科研、技术推广,又能使用互联网等技术进行后端销售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探索“科技小院+本土人才”培养模式,聘请“土专家”或“田秀才”担任科技小院技术顾问,构建高校科研团队与地方实践经验互补的智力支持体系。

增能级,打造科技创新“新场景”。组建洱海流域农业绿色发展产业联盟,围绕农业全产业链发展,汇聚云天化集团、云南农坤集团、云南省烟草公司、上海兰桂骐、拼多多等14家企业的产业优势与技术储备,为科技小院集群提供贯通研发、孵化、转化等关键链条的科研场景,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构建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探索将“商”融入科技小院发展后端,利用数字技术整合农产品生产、销售与市场反馈,通过筛选全国各地科技小院优质农产品,直接对接电商平台,推动农产品产销衔接与品牌升级,数商兴农科技小院协助全国20余个科技小院的优质农产品“触网”,成为“全国科技小院协作网”的活动基地和大本营。

增节点,打造社会服务“枢纽站”。健全科技小院党建体系,采取“高校教师+村民+学生”模式共建党支部、妇女联合会,组织开展“田野思政课堂”、科技培训、科普宣传、志愿服务等活动,覆盖政策法规、绿色种植技术、民宿经营管理、生态环境保护、传统文化传承等方面,洱海人文科技小院被评为全国大中专学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示范性团队。建立“科技小院+村集体+企业+农户”四方协同机制,小院师生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企业,零距离、零门槛、零时差、零费用开展服务实践,将企业和农户的生产问题直接转换为科研问题,推动“技术开发—试验示范—商业转化”闭环运行。(张翔 杨艳菊)

来源:大理日报

(责编:木胜玉、徐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