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中国大理·乡村振兴进行时

小院“聚”力 为乡村振兴赋能

2025年01月18日09:25 |
小字号

“科技小院,打造乡村振兴样板。”“小院虽小,作用可不小。”“我们的科技小院是开放式,没有大门,欢迎随时莅临参观。”……没到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前,就听说过它的种种“传说”。

在云南省大理州洱海之畔,林木秀美、游人如织的生态走廊沿岸,开放式的大理烟草科技小院坐落于此。它于2022年6月揭牌,是全国首个烟草科技小院。

科技小院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一个“聚”字上——聚人才,聚科技,聚人气,聚力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以产业振兴“撬动”乡村振兴。

聚集科技人才

小院落地,人才聚集。

“科技小院首先是一个聚集人才、培育人才的平台,技术人员和科研院校的学生老师在这里相互学习、共同提高,把前沿的科研思路与生产实际相结合,碰撞出不一样的火花。”大理州烟草专卖局驻点工作人员张亚斌介绍。

读研究生三年级的李鑫磊由于长期扎根小院,被大家笑称为小院“院长”。从高校科研院所来到小院研学,他对小院的理解也随着实践磨砺日趋成熟,带上了“泥土的芬芳”。

“老实说,来到这里之前我也有心理准备。实践性更强、贴近基层是小院的特色。和在高校不同,来到这里研学,意味着要‘听说读写’全方位提升,不仅要做学术,而且锻炼了自己的社会服务能力。”李鑫磊总结。

此言非虚,李鑫磊黝黑的脸膛就是“证明”。

这段经历用他的话说,就是“把论文写在大地上”:不仅关注学术,还要组织活动、开展培训,学会和农户打交道,说农户能听懂的话。

“有些说法你觉得‘很科学’,然而用到生产中还是‘有距离’。一开始和农户打交道时,我口里的专业术语很多,现在我已经学会了用最简单易懂的话指导农户生产实践。”李鑫磊乐呵呵说道。

不仅如此,科技小院的轮训培养模式,也让骨干青年在基层流转起来。

“小院的科研项目针对性强,非常符合洱海流域农业生产实际,这样的机会可不多,我要珍惜机会,拓宽视野、提高创新能力,今后把更多成果应用到岗位工作中。”张亚斌介绍。

为了培养高素质专业技术人才队伍,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制定了科技小院2022年至2025年人才培养轮训计划,每年选派2至3名骨干青年进行轮训,学习先进方法,提升专业技能,成熟一批、输送一批,有力保障了兴农人才回归农田。

聚焦绿色发展

绿色是农业发展的底色。小院虽小,绿色发展责任不小。

“我们创立科技小院的初衷就是助推洱海流域农业绿色生产转型发展、助力洱海保护和乡村振兴。”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局长杨龙祥如是说。

大理烟草科技小院成立以来,围绕洱海保护、绿色生产持续探索,开展了系列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24年,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在第一代绿色智能肥施用基础上进行选代升级,推广使用二代肥烟草专用复合微生物肥。与农户常规施肥量相比,使用复合微生物肥能减少氮肥投入50%、磷肥投入45%、钾肥投入25%,对绿色生产体系建设具有重要作用。

在大理州烟草专卖局技术中心副主任李娟看来,科技小院不仅是该局构筑社会影响力的一张“名片”,也成为农业科技“直通”田间地头的一座“桥梁”。

“我从2022年开始施用复合微生物肥,好用得很,相比之前用的复合肥,烟叶更容易‘落黄’(成熟),这种技术我们农户都很欢迎。”在洱海畔,有着10年烤烟种植经验的黑祖房说,“不仅如此,微生物肥还有助于省工,打开加水就能用,复合肥相比较就麻烦得多。”

据悉,2024年,大理州烟草专卖局在洱海流域推广复合微生物肥覆盖烟田22827亩,有效保障了洱海流域生态环境安全。

费水生在查看自家鲜食玉米生长情况-李可摄

费水生在查看自家鲜食玉米生长情况。李可摄

聚力多元惠农

多元产业融合发展促农户增收是大理州烟草专卖局持续探索的课题。该局先后探索了“烤烟+水稻”“烤烟+蚕豆”“烤烟+油菜”等种植模式,并依托田园综合体建立“合作社+农户+涉农企业”的多元产业融合发展机制。而大理烟草科技小院的成立,更为大理州打造“烟草+N”多元产业体系注入了强劲动力。

家住大理市湾桥镇向崇村的费水生,从2023年开始,他在自家烟田套种鲜食玉米,一亩能收获1000公斤鲜食玉米,每公斤3元,收入很可观。“小院的科技人员经常主动找上门指导我种植,帮了我不少忙。”费水生说。

既关注提升烟叶品质,也关注产业链外延,大理烟草科技小院最大限度地挖掘经济作物价值,探索适宜洱海流域、高效高值绿色的“烟草+N”组合模式,力争通过高附加值经济作物,让农户实现高层次增收,因地制宜实现土地增产、农户增收、农业增效。

未来,大理州烟草专卖局还将继续发挥大理烟草科技小院的平台优势、联结作用,惠农兴农,推动农业生产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为绿色发展和乡村振兴持续贡献新质生产力。(李可、李娟、段佳璐)

来源:大理州烟草专卖局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