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中国大理·乡村振兴进行时

云南祥云:"非遗+"唱响乡村振兴"协奏曲"

2024年02月28日15:49 |
小字号

春日的暖阳透过萌出新芽的核桃树,落在画着彝族图腾的墙壁上,灵动而有趣。核桃树上挂着的红绸带伴着微风起舞,错落有致的小院也在晨光中苏醒过来……正月初八的早晨,天才微微亮,七宣村的村民就已经开始为了一年一度的“哑巴节”忙碌,不到8点,村口就迎来了熙熙攘攘的人群,都是慕名前来体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哑巴节”的游客。

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祥云县禾甸镇七宣村拥有“哑巴节”和大营土陶两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多项县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是一个民风淳朴、文化资源丰富、古树古建筑保存完整的古村落。近年来,村党支部响应政府号召,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真正将美丽生态变成了“美丽经济”,唱响了“民族团结+乡村振兴”的协奏曲。

参加“哑巴节”的游客络绎不绝。杨蔓婕摄

参加“哑巴节”的游客络绎不绝。杨蔓婕摄

过去的七宣村产业模式单一,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这些年,县级相关部门经过多次考察,发现七宣村特有的民俗文化和良好的自然环境很适合发展乡村旅游。

如何做好乡村旅游?当地将非遗传承融入进来。期间,禾甸镇政府依托“党支部+合作社+传承人”模式,建成文化传承馆,成立土陶民办合作社,并搭建平台,党员带头当好文化传承人、展卖推销员,初步实现了对“哑巴文化”和土陶技艺的保护传承。

非遗项目在传承的同时,七宣村立足自身生态优势和民族文化优势,打造集休闲体验为一体的旅游目的地,转化非遗经济价值,助力产业振兴。

期间,村里通过“党支部+合作社+公司+农户”的发展模式,探索集体运营、利益共享的体制机制,鼓励引导村民盘活闲置资源,动员村民经营彝家客房,盘活村集体公房、祖鼓房和书院,吸收精品咖啡、民宿业态入驻和升级旅游接待点。

七宣村富有民族特色的牌坊寨子门。杨蔓婕摄

七宣村富有民族特色的牌坊寨子门。杨蔓婕摄

同时,村里建成“柳下餐厅”,成立文化发展公司,开展餐饮服务、文化演出、农产品销售等活动,实现了集体运营、效益共享。除此之外,村里还通过办好民俗节庆活动,吸引四方来客。不断地探索实践中,七宣村获得了“乡愁大理·最美乡村”的称号。

七宣村文化活动广场旁的罗天文小卖部,是祥云县烟草专卖局客户经理霍世东的重点服务对象。根据七宣村的民俗特色,霍世东建议罗天文打造非遗文化特色小店,在经营百货的同时,把大营土陶、传统版画等摆放在店中显眼位置,展现小店特色,吸引过往游客。这样一来,在宣传非遗文化的同时,也能带动游客消费,提升小店经营利润。

“村里发展起旅游业,非遗文化也让我家这个小卖部跟着沾了光。现在我们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了,以后我的孩子也不用背井离乡去外面打工啦!”罗天文自豪地说。

乡村旅游要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为让传统文化焕发新光彩,七宣村坚持把人才“送出去”和“引进来”结合起来的思路,适时将部分村民送出去接受非遗技能培训,同时强化与高校联动,打造“乡村旅游+研学”模式,吸引200余名云南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大理大学等高校师生到七宣村开展“三下乡”社会实践及研学活动,为乡村文化振兴注入“源头活水”。

七宣村的特色土陶工艺品。吴敏摄

七宣村的特色土陶工艺品。吴敏摄

2024年,借着各种政策东风,七宣村也在谋划着:完善旅游设施基础,鼓励传承人创新发展,挖掘非遗产品附加值,丰富旅游产品内容,拓展非遗传播面……村里正通过各种方式,探索“非遗+”的文旅融合新路子,助力乡村振兴,助力农民增收。(杨蔓婕、吴敏)

来源:大理州烟草专卖局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