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云南楚雄

产业多元发展 助力乡村振兴

2023年10月28日22:04 |
小字号

俯瞰云南省姚安县官屯镇,群山环抱、山清水秀,风景如画。官屯镇下辖的黄泥塘村,是一个拥有深厚文化的古村。虽然历史悠久,但并未因时间的推移而显得破旧,反而展现出一幅产业振兴、村庄发展的美好画卷。

走进村落,能感受到岁月留在彝族木垛房中的痕迹,一座座烤房散落在这个经历风霜的古村落中,承载着黄泥塘村彝族群众一段勤劳和汗水交织的农耕记忆。

姚安县官屯镇黄泥塘村。王斌摄

姚安县官屯镇黄泥塘村。王斌摄

黄泥塘村共有157户643人,其中彝族622人,是一个典型的山区彝族聚居村。近年来,黄泥塘村在相关部门的扶持下,依靠传统种养殖业,实现产业多元化发展,走上了产业振兴乡村的道路。

今年28岁的罗荣才,是黄泥塘村的一位90后“新农人”。曾经走出村庄,外出务工4年的罗荣才,在2016年返回家乡,从此与泥土、烈日“打交道”。

“从这边看过去,都是我家的烟田,刚刚采收完。”罗荣才说,前几天和村委会的人一起去葡萄村看了今年的新电烤房,确实比他现在用的煤烤房先进,只用调调表,就可以烤出一炉烟,不管是颜色还是油润,看起来都比他烤得好。

姚安县官屯镇人大主席李雪平介绍,黄泥塘村是一个以传统农业为主的行政村。“养殖主要有黑山羊、牛、生猪等,农作物以水稻、玉米、大麦为主,经济作物以烤烟、辣椒、蚕豆、百合、油菜、魔芋等为主。”

李雪平介绍,近年来,黄泥塘村党总支把“田里种粮、旱地种烟”作为产业发展思路,通过支部引路、群众联动的方式,大力发展烤烟、魔芋等特色支柱产业。

李雪平介绍,由于官屯镇葡萄村、黄泥塘村等属于典型的山地烟种植区,无灌溉供水水源,只能靠降雨蓄水、栽烟季节灌溉,农民劳动强度较大。为此,官屯镇积极争取到楚雄州烟草专卖局的支持,投资375万元建设龙打坝水库管道引水管网工程。

“目前,工程建设已经开工,预计于明年春节前完成建设,项目区涉及葡萄村委会董家、段家、批么山、恩楞山、何家5个村民小组,涉及耕地面积3750亩,解决了葡萄村、黄泥塘村生产过程中的生产用水问题,为后续推进多元化产业融合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李雪平说。

近年来,随着农业农村、烟草等部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的实施,到田间的交通也方便了很多。家庭产业发展后,罗荣才又买了一辆二手的微型车拉种子、化肥、农药,又新添置了一些农机设备拉到田间使用,大大减少了人工成本,节省了时间,提高了农业生产的效率。

“为了让两个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我就让媳妇带他们在县城租房子上学,我在老家发展。”罗荣才说,他卖烤烟、生猪和牛的收入,主要用于供养两个孩子读书和日常开支。

“为了往返县城接送孩子,我又买了一辆11万元的小轿车。”罗荣才说,他以前没有好好读书,后来外出务工才知道文化的重要性,就连回农村发展,也离不开技术。“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最大的努力给孩子良好的学习环境,希望他们好好学习,以后考上大学。”

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过程中,离不开像罗荣才这样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农人”,他们返乡扎根,用汗水和奋斗浇灌故土,在广袤的村庄和田野中走上致富的道路。

产业的发展承载着群众心中的希望,黄泥塘村的村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耕种希望,也收获着富足与幸福。“单烤烟一项,黄泥塘村村民收入就从2019年的210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309.7万元;户均收入由2019年的2.47万元增长到2022年的4.63万元。”李雪平说。

一项项产业的发展,见证着村民生活日益美好、村庄旧貌换新颜的故事,见证乡村的华丽蝶变。从一位90后“新农人”的身上,能看到这个古老村落最美的变化,村民们鼓起了“钱袋子”,充实了“脑瓜子”,走向了乡村振兴的“大舞台”。(卢敏)

来源:楚雄州烟草专卖局

(责编:木胜玉、朱红霞)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