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宾川:小乡村的“绿色银行”

又是一年丰收季,田间地头采收忙。近日,沿着弯曲盘旋的公路一路前行,到达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拉乌乡,村间巷道古朴干净,整齐的村社在阳光下格外耀眼。村下梯田,嫩绿的贡菜迎风招展,带来了丰收的喜讯;房前屋后,村民晾晒的贡菜如绿丝带般随风飘舞,田间地头到处呈现出一派贡菜喜丰收的繁忙景象,一幅乡村振兴的美丽画卷展现在眼前。
碧鸡村口的贡菜田。潘怡融摄
从无人种到抢着种
家住碧鸡村的向丽友家中,一把把已经晒干捆好的贡菜整齐地堆放在墙边。“这只是收来的一部分,我目前收了1吨左右,均价在每公斤55元,较去年每公斤上涨了5元。去年我收了10吨,今年预计能收购15吨左右。”向丽友说,“晚些时候我会把这些贡菜打包装箱,等收购商拉走。”
向丽友家的贡菜打包现场。潘怡融摄
而在向丽友家房后的菜地里,放眼望去,绿油油的贡菜迎着阳光舒展身姿,长势喜人。说起种贡菜的缘由,向丽友打开了话匣子:“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和外地来收购农产品的商户聊天时,了解到贡菜一般是11月左右栽种,来年二三月就可以收获,每亩投入1000元左右,产出就可达七八千元。那段时间地也闲着,我就约上左邻右舍的七八户人家开始试种。第一年种得不多,技术也不成熟,大伙都感到心灰意冷。后来村委会从县上、州上请来专家,对我们进行技术培训,不但产量提高了,价格也上去了,大家边种边学、边积累经验,慢慢摸索出一套成熟的种植、削条、晾晒方法。大家尝到甜头后,一年一年就这么种下来了。”
菜地边的核桃树下,安经业一家正在忙着采收贡菜,修叶、削皮、划条、晾晒,一道道工序有条不紊。“我们跟着向丽友种贡菜已经有四五年了,价格一年比一年高,种植信心也一年比一年足。今年我家种了2亩,预计收入在1.2万元。贡菜收完了,地里又接着种烤烟,烤烟收了还要种萝卜、收豆子,今年是闲不下来咯!”安经业边削皮边说道。一年四季的劳作十分辛苦,但在这个收获的季节,这位勤劳的彝族农民难掩内心的喜悦。
正在晾晒的贡菜。潘怡融摄
从偏远山区到四海八方
拉乌乡山高箐深、路远坡陡。种植的头两年,如何把贡菜卖出去是亟待解决的难题。“自己拉出去卖的话成本就上去了,收购商来收出价又太低。”种植户郑先明说道。
在这关键时候,拉乌乡某农业专业合作社把握机会,率先与收购贡菜的企业签订合同,通过集中收购的方式,高价收购贡菜。不仅提高了群众收入,还达到降本增效的效果。
每年冬春季,在拉乌乡定点贡菜收购现场,被收购商拉走的贡菜奔向全国各地,甚至远赴重洋到达异国的餐桌,让食客们享受到这来自青山绿水的爽脆美味。
当烤烟遇上贡菜
“七年前,拉乌乡还没有人种植贡菜。这里是宾川县最偏远的行政乡,曾经一方水土养不活一方人,偏远、贫穷是贴在拉乌乡身上的标签。乡亲们每年最大的经济来源就是烤烟种植,每年卖完烤烟地就这么闲置,可不种东西就没有经济来源。”碧鸡村委会主任安泽平说道,语气里还带着往日的心酸。“那时候我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却苦于找不到合适的产业。看到贡菜的经济效益后,拉乌乡的村民几乎家家种起了贡菜。由于我们这土地肥沃、水源充足,农户种植贡菜时勤劳用心,因此种出的贡菜质量很高,味道很好,外地客商的收购价格也逐年攀升。现在,拉乌的贡菜,正在从一种农产品发展为一个有潜力的重要产业,成为村里除了烤烟外又一个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重要基石。”说到这,安泽平的脸上又恢复了笑意。
相比传统农作物,贡菜收获周期短,经济利益高。如今拉乌乡的贡菜种植面积由起初不到百亩扩大到近两千余亩,亩均年产值达8000余元,全乡年产值达1100万元。烤烟和贡菜轮作,大大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土地综合年亩产值可达15000元以上。
“烤烟+贡菜”的产业模式在拉乌乡稳步发展,走出了一条“党建引领、产业助推、发展经济”的路子。“烤烟+贡菜”的种植模式助农增收,成为了拉乌乡群众增收和乡村振兴“绿色银行”。如今的拉乌乡户户有收入、家家住新房,曾经贫穷落后的小山村因种植贡菜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潘怡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 评论
- 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