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
人民网>>云南频道>>滇池之源 大美盘龙

“民”字当头 昆明盘龙以群众之力办好群众实事

2021年12月10日16:41 | 来源:昆明日报
小字号

原标题:“民”字当头 盘龙以群众之力办好群众实事

拓东街道明通巷“社区能人”李凤兰制作丝网花。

为民办实事,首先是“为民”。党史学习教育开展以来,盘龙区积极开展访民情、解民忧、促和谐活动,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诉求和愿望,着力解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问题,先“雪中送炭”,再“锦上添花”。

为了真正把“为民办实事”的实事办好、好事办实,盘龙区民政局以“民”字当头,进一步联系和服务群众,正确把握办事的“落脚点”“切入点”“关键点”和“风险点”,用实际行动办好群众“实事”、解决群众“心事”、做好群众“小事”,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

招“热心”奉献型能人

自组织服务辐射更多群体

“你又把我的东西‘偷’去捐给学校了。”家里90多岁的婆婆已有些记忆模糊,但她对儿媳韩丽琼的“误解”却印象深刻。

家住盘龙区拓东街道明通巷42号院的韩丽琼,早已习惯了这样的“误解”。照顾好婆婆的午饭后,她仔细收拾着刚洗净的一堆旧衣物,准备打包寄出。

收货地址:盘龙区龙泉街道龙泉路578号……熟练地填好快递单信息,包裹再次发出,她已数不清这是第几次寄包裹。每次包裹都有一个相同目的地——昆明德馨学校。

这个学校有一群特殊的孩子,他们中有些人不知道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有些人不知道自己从哪来。如今200余名学生中,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多靠打零工为生,还有30多名找不到父母的孩子。

收到包裹后,学校老师在微信上对韩丽琼回复了这样一段话:“再次感谢支持和爱心!这些孩子是失去了一些东西,但他们也得到了很多的东西,比如你们的这份爱心、这份责任与爱的传递,也许会给孩子们的明天带来一盏灯。”

“自2000年以来,尽管困难重重,学校还是坚持向贫困学生敞开大门。”昆明市德馨学校办公室主任李选丽表示,在社会各界爱心人士的帮助下,孩子们不但有了读书的地方,学校还为特困孩子解决吃饭和住宿问题,从未因交不上学费而将孩子拒之门外。截至目前,已有近2600名学生从德馨学校毕业,走向更广阔的学习平台。

“去到学校,学生都会主动鞠躬敬礼,同行的人每次都是眼含泪水。为了这些孩子的未来,能做一点是一点。”作为明通巷社区能人库的能人之一,韩丽琼的“能处”就是热心肠。多年来,韩丽琼一边守着200多户庭院物业,一边省吃俭用,为学校捐赠了两大车课桌椅和数不清的衣物。真正让“热心”变为一种“能处”。

邻居说,韩丽琼数十年来热衷于帮忙和捐赠爱心,每次找到旧衣物都要拿回家清洗晾晒干净,逐一打包寄给学校,忙碌的样子已经刻在家人心里。

今年,是韩丽琼住进明通巷42号院的第26个年头,不少邻居都和她很熟了。从联系师傅帮忙修水管,到每天帮庭院老人买菜;从向学校捐赠物资,到微信爱心群捐款养大一对4岁双胞胎,韩丽琼始终坚守着助人为乐的奉献精神。这份“误解”虽深,但意义不凡。

一个小小社区能人库,正用实际行动彰显出“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社会责任。

如今,盘龙区以“我为群众办实事”开启了居民自治和协同共治的新尝试。“能人”主导型的居民自治体系,已走出庭院社区,逐步辐射到更多地方、更多群体。

建“能人”主导型社区

为社会治理共同体积蓄力量

在拓东街道明通巷社区,社区能人李凤兰已有20年志愿者经验,她凭借一手“丝网鲜花”手艺为老年人群体送去关怀和礼物;东风巷121号院,社区能人李明廉的核桃微雕刻画出生活新希望。

在东风巷14号院,小区里年过八旬的热心老党员张祯生管理起了小区里的花卉苗木,一排修剪整齐的红豆杉绿意盎然,各类花卉争奇斗艳,为这个老小区增添了不一样的色彩。

明通巷71号院的壁画是居民自己画的;在昆明饭店工作的某位居民为大家做乐器、写书法;一位工程师为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做设计。

在盘龙区老旧小区的改造过程中,盘龙区提出建立“方案共谋、建设共管、效果共评、成果共享”的机制,广泛收集居民意见,制定老旧小区改造内容“菜单”,明确规定动作和自选动作,实现由“为居民端菜”向“由居民点菜”转变。

“组建能人库是为了一起把家建得更好,让大家感受到社区也有家的温暖,才会有更多人愿意加入进来。”76岁的李凤兰已经在东风巷82号院住了30多年,也是首批社区能人库成员之一。

盘龙区推行五级治理之初,李凤兰就被招募为首批庭院小组长,前前后后帮助完成庭院老年人的各种小事。社区能人库组建计划启动后,社区深入庭院发掘能人专技,擅长编花手艺的李凤兰再次“升级”为能人志愿者。

玫瑰花、梅花、格桑花、百合花、郁金香……如今在社区,母亲节、妇女节、敬老节等节日都能看到李凤兰制作的不同品种丝网花。这些花也被送到老人手中、庭院驿站里、社区服务中心。“以前过节都是在家,现在逢年过节社区到处热热闹闹,还有爱心礼物送给我们,特别暖心。”80多岁的居民张奶奶表示。

能人的关键字是“能”,能为群众办实事,更有能力为群众办实事。

通过总结全区“民生小实事”项目实施工程中涌现出的党组织主导型、物业主导型、“能人”主导型、兴趣团体主导型等不同模式的经验做法,盘龙区建立起自治章程,完善运行机制,不断拓展自治内容,吸引更多群众参与基层治理,不断提高居民自治的组织化程度。

在此基础上,盘龙区在评估工作中进一步发挥街道社区党组织核心作用,加强社会面的发动,整合人财物各种资源,大力挖掘和培育社区能人、热心人,梳理群众需求和社区治理问题清单,形成项目清单,做实“能人库”和“项目库”,在完善上下联动机制的同时,也进一步推进政府、社会、居民的良性互动,通过赋能社区,为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积蓄力量。

组“专业”稳定型服务队

让为民办实事落到最实最细处

以人为本、关注民生,这已成为盘龙区坚定不移的工作理念。

在盘龙区联盟街道小坝社区,就有一个“在地生长”的社区自组织民生项目。

“社区戒毒及康复志愿服务项目启动后,我切实感受到自己也是‘民’的一分子。”陈蕾说。陈蕾是小坝社区的一名禁毒专干,她每天的工作就是到社区走访调研禁毒专题、与云南师范大学课题小组开展防复吸小组行为干预活动、帮助社区戒毒康复人员走向积极生活。谁也看不出,阳光开朗的她,曾经也进过戒毒所的大门。

从吸毒到禁毒,她经历了身体和心理的重重磨炼,犹如贫瘠大地终于开出鲜花。她总说,吸毒让她失去了很多,禁毒让她得到了很多。

“我们每一个志愿小组成员,都在争做自己的禁毒风向标。”陈蕾的禁毒宣传组员现有10人,他们都曾有着一样的痛苦经历,经历过无助绝望才能体会到温暖幸福的来之不易。他们总说,站在戒毒康复的阳光之下,能把黑暗中的人拉回一个是一个。

戒毒回归社会的人之所以能感受到社会的温暖,得益于“在你身边·陪你改变”社区戒毒及康复志愿服务项目。

2018年3月,盘龙公安分局禁毒大队通过走访调查,针对社戒社康专职工作人员队伍力量薄弱,稳定性、专业性较低等问题,以联盟街道为试点,成立“在你身边·陪你改变”社区戒毒及康复志愿服务项目。组建了由禁毒民警、社区民警、禁毒专职工作人员、社区干部、街道社工、社区医生、心理咨询师、楼栋长、家属、成功戒毒者、高校师生等296名志愿者组成的项目服务队伍。

“在你身边·陪你改变”项目以创新制定“五级网格化帮扶服务制度”为运营载体,以引入合作社会专业团体、高校研究团队为提升手段,建立了稳定、专业、多元的社区戒毒及康复志愿服务队伍。志愿者们定期对96名社区戒毒、社区康复人员开展“第一站”关怀、“温情家访”、就业技能培训、“我是禁毒宣传员”小组行为干预、建立心理援助“爱心小屋” 等六大主题活动。在积极践行为民办实事的过程中,该志愿服务项目荣获全国第五届青年志愿者大赛铜奖。

2021年“民生小实事2.0” 以“征集一批、筛选一批、实施一批”的工作步骤,严格按“宣讲动员、需求征集、项目洽谈、提案征集、提案辅导、提案筛选、路演评审、项目优化以及项目公布”等工作流程分三批推进民生小实事立项工作,现已从287个征集项目中启动实施54个项目,结合目前第三批通过路演的34个项目,2021年民生小实事项目启动实施总数88个,项目总投资达886.81万元,其中自筹资金123.72万元、需政府配比资金763.09万元。

目前,全区已扎实发掘、新增居民骨干146人,建立自组织12支、志愿者队伍47支,开展居民民主协商议事56次,惠及群众21730人。其中,拓东街道依据社区自组织使命、愿景、价值观、服务内容以及团队分工等维度,已完成14支社区自组织的街道级备案。接下来,结合今年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民生小实事的顺利实施,将依托项目培育孵化不少于50支达到备案条件的社区自组织。(记者胡耀元 通讯员曹霞摄影报道)

 

(责编:木胜玉、徐前)

分享让更多人看到

返回顶部